官居壹品

三戒大師

歷史軍事

  數風流,論成敗,百年壹夢多慷慨。   有心要勵精圖治挽天傾,哪怕身後罵名滾滾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四九二章 花開花落

官居壹品 by 三戒大師

2018-6-27 16:21

  “往前五百年,往後五百年。”沈默笑道:“決策都是少數幾個人的事,摻和的人壹多了,就像鴨子開會,吵得再熱鬧,也說不到點上去。”
  “那您還把這些神請來?”歸有光有些暈頭道。
  “如來佛法力無邊,還得有八百羅漢撐場面呢。”沈默笑道:“我要是自個把這事兒幹了,不過是我的個人行為,可要是把這些大神搬來,那就是壹次繼往開來的盛會,壹次註定載入史冊的大會,那效果能壹樣嗎?”
  歸有光頓了壹會,搖頭苦笑道:“大人是越做越大了,這下定然盡人皆知,再次成為朝野上下的話題人物了。”
  “那有什麽辦法?”沈默嘿然壹笑道:“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只能當個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了。”
  沈默便任由那些王門耋老們吵吵鬧鬧,壹直到了三月底、四月初,他才通過東南著名風水師何心隱,傳達了這樣壹個意思——距離黃道吉日還有七天,諸位考慮的怎麽樣了?
  怎麽樣了?八字還沒壹撇呢。眾人這下傻眼了,就算現在定稿。然後再雕刻,沒有壹個月也不能完工吧?便紛紛道:“再晚幾日吧?”
  何大師大搖其頭道:“不行不行,這個日子壹過,下次就得明年了。”
  雖然不知啥吉日如此玄乎,但權威說的總不會錯,這下大夥不吵了,面面相覷道:“這次誰有辦法,就聽誰的。”
  於是王畿起身,隆重推出了浙中左派版的供像——陽明先生漢白玉燕服坐像。揭去紅綢之後,便見陽明先生身著蟒袍、頭戴七梁籠巾冠,冠上飾以貂蟬,左手摸赤帶,右手托玉笏。面目清臒,略帶笑意,須髯過肩,神情安詳,端的是栩栩如生又神聖不可冒犯,讓王思正等見過真人的老者,壹下子就紅了眼圈,連連說“像!太像了!”還埋怨王畿道:“有這麽好的供像,為什麽不早拿出來,害得我們多費口舌。”
  王畿笑而不言,心說要是早拿出來的話,妳們準要橫挑鼻子豎挑眼,顯示自己的權威了。
  眼看著供像就這麽定了,大夥這壹趟卻不能白跑,總得為師祖的祠堂盡點心意吧。六大學派各自拿出珍藏的陽明手跡碑刻。如《矯亭記》、《十二景文》、《至羅整庵書》、《西湖詩》等等,都是他們的鎮山之寶,現在奉獻出來給祠堂增光。
  等到黃道吉日那天,王學門人並蘇州城的官員士紳,齊聚新落成的陽明祠堂,舉行盛大儀式,恭請陽明公歸位。望著先生的音容笑貌,想起當日他老人家的平易近人、有教無類,王學門人不由哭成壹片,最終壹齊立誓光大心學,為陽明先生奪回應有的地位。
  沈默又盛情招待壹番,才‘依依不舍’送諸位長輩回去,臨別時還有土特風物奉上,讓每個人都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也將沈默壹心復興王學、而且熱情大方的名聲,傳遍了四面八方,傳到了各門各派的耳中。
  ※※※
  這件事情作完,沈默便再無遺憾,開始打點行裝、與蘇州城的大戶士紳話別,專等著鄢懋卿那廝前來接替,便要踏上進京的路。
  到了四月初八。鄢懋卿抵達蘇州城外,沈默原準備撿個黃道吉日,與之舉行交接儀式,但壹個噩耗突然傳來——唐順之病危不起、已經到了彌留之際,現在正沿大運河往故鄉常州去,他命手下人給沈默捎信,希望能見他最後壹面——沈默壹下子如遭五雷轟頂,再也無心應酬鄢某人,派人捎個話過去,便乘船沿大運河南下,唯恐不能與師叔訣別。
  壹路上沈默的心情都十分低沈,他自以為見慣了生離死別,已經心如鐵石,沒想到聞聽這消息,竟讓他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整個人都沈浸在心悸中不能自拔,可見這位亦師亦友的唐師叔,在他心裏的地位……
  壹路上船兒破水,終於在嘉興府,與護送唐順之的官船迎頭碰上了。
  兩船相錯,水手將踏板牢牢的固定,壹位身著白衣,面色憔悴的英俊青年迎了出來,向沈默深深壹躬道:“師兄,您可算來了。”他是唐順之的兒子,名鶴征、字元卿,比沈默小壹歲,兩人曾經見過幾面。
  “元卿快起身,我師叔他怎樣?”沈默壹邊踏上唐順之的官船。壹邊焦急問道。
  “剛剛睡過去。”唐鶴征輕聲道:“說自己還能醒過來壹次……”
  聽他這話,唐順之顯然已到彌留之際,沈默的心不由壹緊,身子晃了晃,扶著欄桿才站住,嘶聲問道:“元卿,怎麽會這樣呢?師叔他才五十出頭啊!”
  唐鶴征垂淚道:“還是老病根發作了。”嘉靖三十七年,唐順之因戰功,從紹興知府升任太仆卿,掌閩浙水師,當時沈默便寫信勸他海上顛簸,條件惡劣,您的身體不好,還是不要接任了。
  唐順之給沈默回詩壹首道:“國恥猶未雪,身危亦自甘。九原人不返,萬壑氣長寒。豈恨藏弓早,終知借劍難。吾生非壯士,於此發沖冠。”道盡了這位賢者的鐵血丹心,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海疆征程。
  打那之後,他便常年在海船上奔波抗倭,壹年夏天壹連好幾個月都生活在海上,許多船員都患上壹種怪病,皮膚潰爛、牙齦出血。虛浮無力,唐順之雖然武功高超,卻也沒逃脫這種厄運。
  沈默聽說後,立刻將壹本自己編寫的《航海備忘錄》送給唐順之……這是他將自己腦海中,所有大航海時代的記憶記錄下來,準備給將來的遠洋船長們,當作參考書用的。
  唐順之在書上,知道了他們這種病,是因為長時間遠離陸地,食譜中缺少水果、蔬菜,以至於身體缺乏壹種叫做‘維生素’的東西。才出現這些病癥的,應對的辦法也很簡單,多吃水果與蔬菜。
  但要是出海時間壹長,果蔬變質怎麽辦?二百年後的庫克船長的解決之道是‘吃泡菜’,但沈默智慧豈是那個西洋蠻子可比,他給出的答案是——出航前帶上黃豆、綠豆、豌豆等各種豆子,等蔬菜吃沒了,便在船上泡發豆芽吃,同樣可以補充缺少的維生素。
  唐順之采用了沈默的方法,不久之後興奮地回信說:‘患病的船員好轉起來,現在官兵們身體強健,再也不受那種怪病的困擾了。’
  沈默當時還很高興,命人在各支水師中推廣。後來,只聽說唐順之率領部下,奪取壹個又壹個勝利,殺得倭寇聞風喪膽,再也沒聽說過他出現健康問題。
  怎麽突然間,壹下子就不行了呢?
  ※※※
  沈默聽唐鶴征抽泣著講解道:“父親早年在山間建築茅屋,苦修壹十六年,他立誌踐行孟子的教誨,擺脫物質欲望的引誘,砥礪心智,尋求突破。在那十六年間,無論寒暑,他都睡在壹塊門板上,冬天不生火爐,夏天不用扇子,壹個月吃壹回肉,身上的衣服也從不過兩層,同時又不分晝夜的苦讀,學遍了諸子百家,自天文、樂律到地理、兵法無不究其原委,終於寫下六部經書,修行成功……”雖然面上滿是哀傷,可他的表情卻是驕傲的。
  “靠著深湛的氣功,父親壹直保持著充沛的精力,可畢竟還是肉體凡胎。哪禁得起經年累月的苦修,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唐鶴征終於忍不住流下淚來,哽咽道:“原本他打算,寫完書便休養生息,以續遐齡的,可這時倭寇肆虐東南,百姓生靈塗炭,朝廷束手無策,父親怎能坐視偏安,便接受邀請,重新出山抗倭。”
  “常年征戰,讓他的健康愈加惡化,那次得了‘敗血病’後,便壹直沒好,精力大不如前,只是他太好強,壹直強撐著不願告訴別人。”唐鶴征道:“到了今年更是渾身浮腫,舉箸提筆諸多不易,且時常陷入昏迷,父親知道,距離大去之期不遠矣,這才上疏乞骸骨,上個月終於獲準,這才離開寧波回常州老家……”說到這,這個與他父親容貌極為相肖的青年,已經泣不成聲,再也說不出來了。
  這時候,艙裏的老家人出來道:“中丞,我們老爺醒了。”沈默拍拍唐鶴征的肩膀,走進了船艙裏。
  沈默懷著悲愴的心情進去,卻沒有聞到濃重的藥味,也沒看到床上有人,甚至連被褥都整整齊齊,不像躺過人的樣子。但唐順之確實是在屋裏,他穿著布袍端坐在軟椅上——那布袍雖然半舊,卻像嶄新的壹樣折痕分明,熨帖的穿在唐順之身上,即使最華貴合身的錦袍也比不了。
  唐順之的面容清矍,雙目深邃,正帶著淡淡的微笑望著他的師侄,那翩然的風度令人如沐春風,就像別人跟沈默接觸時的感受壹樣。
  在這壹剎那,沈默終於明白,原來自己壹直以來,不知不覺的,都在模仿著這位瀟灑倜儻、溫潤如玉的師叔……但始終還是不如人家原版來的揮灑自如,總能找到些許斧鑿的痕跡。
  眼前的壹切,讓沈默不由脫口道:“師叔,莫非您消遣我?”他的意思是,妳真是長病嗎?怎麽不吃藥,也不臥床呢?
  唐順之淡淡壹笑,緩緩伸出攏在袖子中的雙手,沈默剛剛放松的心情,壹下子沈下了去——只見那雙手,已經完全浮腫得發亮發黑,連指甲都脫落不見了。
  ※※※
  唐順之將雙手攏到袖中,淡淡笑道:“妳師叔就是這麽個死要面子的人,就是死,也得體體面面的,那種僵臥病床,便溺不禁的等死,我可不能接受。”
  “那也總得吃藥吧。”沈默輕聲道。
  “人生而有命,這是個定數”唐順之淡淡道:“不到大限,閻王勾不走我;到了大限,華佗留不住我,又何苦要喝那些敗胃口的黑湯子?還不如這樣好,至少屋裏清潔,我也有胃口吃喝點好的。”看到沈默雙目通紅,他又輕聲安慰道:“拙言不必如此,有道是有生皆苦,人從降世便嚎哭而來,壹生經歷過多少苦難折磨,而今我終於要卸下壹切重擔,魂遊天地四方,怎能不歡笑而去?妳也要笑著送我才是。”
  唐順之,字應德,號荊川,出生在常州武進,其祖其父都是進士出身,全都官至知府以上,乃是地地道道的書香門第,名門公子。他更是天資超人,刻苦好學,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解元,次年中貢元,雖然在殿試時,與狀元擦肩而過,卻也取得第四名‘傳臚’的佳績,年方弱冠便取得如此成績,他足以讓天下讀書人頂禮膜拜。
  他的主考官是那位靠‘大禮議’鵲起的張璁,張首輔對他又分外器重,他仿佛踏入了仕途的快車道,時人都說,他能夠十年後便登閣拜相。但少年得誌的唐順之,有著不可避免的沖動與自視甚高,他深恨張璁發起大禮議,導致滿朝剛直之臣或死或貶,從那時起朝中正氣蕩然無存、阿諛攻訐者紛紛上位,所以不齒與張璁等人為伍,壹年後就告病回鄉,躲進山裏苦讀聖賢之書。
  而後又給母親守制,直到五年後,他才奉父親之命,重回朝廷,在翰林院任職不到兩年,眼看著國事糜爛,朝中暗無天日,他終於忍不住在集會中批評張璁弄權、以致宵小當朝。這徹底激怒了氣量狹隘的張璁,決定給這個心高氣傲、不識擡舉的後生,壹個最嚴厲的處分——革職為民,永不起用!
  這壹年,他才二十八歲。
  五年後張璁下臺,依照慣例,凡是被張閣老打倒的,都可以翻身了。徐階如此,唐順之也是如此,他起復為翰林院編修兼左春坊司諫,這壹年,他三十二歲。
  僅僅半年後,嘉靖十九年元旦,按慣例,皇帝要接受文武大臣的迎春朝賀,唐順之與羅洪先、趙時春三人向嘉靖皇帝進諫,提出嘉靖皇帝接受百官朝賀後,再請太子朱載壑出文華殿,接受百官朝賀。這是因為嘉靖帝曾命朱載壑監國兩年,但滿朝文武都沒有見過這位未來的皇帝,接受百官朝賀合乎禮法。
  司諫的本職,便是進諫。誰知這壹本分進諫引動了嘉靖帝那顆敏感猜忌的心,他看後勃然大怒道:“料朕將不起也!”因為當時他正好生病在床,便認為是大臣起了異心,預料他快要駕崩,要請太子出閣來當皇帝了。
  他在唐順之等人的疏狀上,用朱筆批了壹百多字的嚴厲譴責,將他三人革職為民,永不起用……同樣的厄運再次降臨,這壹年,唐順之年僅三十二歲。
  而後便是十六年的山中苦修,待到再次被推薦出山時,已經是近五十歲的老人了——離二十三歲中進士,已經過去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間,他只有四年多在朝為官,其余時間大都被‘革職為民’,在家‘永不敘用’了。
  家人勸他,妳向來沒有錯,卻遭到這麽多年的苦難,就算不出山,也沒人說妳什麽。他卻道:“向已隸名仕籍,此身非我有,安得計較榮辱?”便毅然決然的出山了……
  數年舟船,征戰至今,終於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他這才了無遺憾的解除了自己的責任,乘舟回鄉埋骨……
  ※※※
  面對著這位堪破生死禍福,視己身如臭皮囊的賢者,沈默若有所悟,恭敬得雙膝跪倒,輕聲問道:“敢問師叔,如何視榮華為無物,置生死於度外?”
  唐順之微微壹笑,輕聲道:“先生曾言:‘妳看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妳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妳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壹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妳的心外。’”頓壹頓,接著道:“這是我心學的至理,須得用壹生解讀,此花在妳心中,必與我心中之花不同,所以我沒法教妳。”
  “您的意思是,讓我自己用心去體悟嗎?”沈默輕聲問道。
  “是這樣的。”唐順之緩緩道:“但師叔彌留之際,可將自己的心得與妳參考。”
  “師叔請講。”沈默肅容屏息道。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