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世富貴

安化軍

歷史軍事

  穿越到北宋仁宗年間,金榜題名,卻因為得罪太後,被打發到嶺南為官。從邊疆小官做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百五十二章 妳們要做點善事

壹世富貴 by 安化軍

2018-6-29 15:23

  徐平看著周正海,過了好壹會,才笑了壹笑:“自我來到京西路,已經多次行文,不許派衙前押運官物,以後也不許衙前撲買官府產業,已經撲買了的,可以立即轉手。至於裏正,幫助催繳賦稅是應有之義,如果連這些都不做,那還要裏正幹什麽?但是,鄉民欠稅不再由裏正做保,不交賦稅的暫且記賬,留待下次本息壹起補足。周員外,欠的賦稅不向裏正催討了,怎麽還是重役?妳這話,是說我定下的規矩汜水縣沒有遵守嘍?”
  周正海眼珠轉了轉,看了看周圍的人,才道:“官——官人,今年的夏稅還沒有開始收繳,小的不知道原來有了新規矩。不過不管怎麽說,裏正都是重役,自古以來的規矩,這難道還有錯了嗎?小的自從接了這差使,便就小心翼翼,連肉都許久不吃了。”
  “什麽自古以來,漢高祖斬白蛇,開兩漢四百年江山,那時也不過是個亭長,就是現在的裏正。不說那麽遠,唐時裏正也是吏職,怎麽就是重役了?到如今只是讓裏正為鄉民的賦稅做保,官府催繳,才成了重役。我現在不這樣做了,裏正就是個普通差役,跟重役半點也談不上。妳不知道不怪妳,但今天我跟妳說了,可是知道了吧。”
  周正海哪裏知道這些事情,實際上他做裏正,連這個差使到底要做哪些事情都鬧不明白。反正就知道這不是個好差事,壹任下來家裏好多破費,到縣裏花錢找人都逃不掉。
  因為衙前裏正這兩種差役在民間的反彈太大,也確實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候,徐平稍稍減輕了他們的負擔,把最重的幾項壓近廢除了。
  衙前壹是怕押運官物,路上壹旦有個閃失便就要他們自己賠償,很多時候還要搭上路費。再壹個就是怕被官府強行逼迫撲買酒樓、渡口等等。這些產業既然到了要逼著人撲買的地步,不用問就都是賠錢的。徐平廢除了這兩項,壹是緩合矛盾,籠絡公吏的人心,讓他們盡心辦事,把新的政策推行下去。再壹個以後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官府有了稅收的固定來源,官辦產業該關的關,不需要靠這種方法盤剝,把精力放到賺錢的產業上去。其實除了這兩項明擺著是官方從衙前手裏搶錢的舉措,衙前的負擔依然很重,不管是治安還是催繳賦稅,甚至是治理溝渠、道路等各種雜事,也都首先落在他們的肩上。
  裏正是同樣的道理,本來把官方收入的重心放到了商品經濟上去,鄉村的負擔以後就要減輕,裏正為朝廷賦稅做保的用處可有可無,不如就直接廢除,也算是徐平針對鄉村大戶的壹項德政。但另壹方面,裏正的負擔裏還有很重要的壹部分是科配與和買,不管是官府向鄉村強行攤派賣鹽,還是低價購買綢絹,這種負擔都是首先壓到裏正的頭上。這些徐平完全沒有動,壹切都按照舊規矩行事。騎馬趕車韁繩要壹點壹點地松,開車油門要壹點壹點地大,壹下到底會出大事情的。剩下的這些沒動的部分,算是壹種緩沖,官府的財政不緊張,也不會采取這種容易激起民變的措施。
  哪怕只是減輕了壹部分負擔,做裏正的也應該對徐平心存感激才是,周正海這個混人竟然完全沒有這種覺悟,還在這裏叫苦。
  周正海見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自己,不由心裏慌亂,對徐平胡亂拱手:“官人是天下間難得壹見的好官,做的自然都是為我們這些小民著想,是小的沒有見識。——裏正現在真的不是重役了?我阿爺以前做的時候,可是沒了半個身家!”
  徐平道:“差役自然還是,只是算不得重役了。周正海,妳也是本鄉本土的人,既然有些身家,便就要為鄉裏做些好事。什麽是好事?第壹就是要重學,其次是修橋鋪路,出錢做義莊義渡。村裏學社沒有房屋教學,妳理應站出來,為他們伐木為梁,燒泥為瓦,怎麽可以用各種借口推托呢?我看,此事就這麽定了吧,妳做裏正,便就由妳牽頭,趕在夏天來臨之前,由鄉裏的中上等戶按家產出錢,為學社建個學屋,如何?”
  唐從禮大喜過往,向徐平行禮:“學生代表鄉裏的學童,多謝都漕!”
  周正海左顧右盼,心裏有苦說不出。鄉裏來個大官,自己巴巴地過來見壹面,怎麽就要破費了呢?鄉下建個房子也沒有什麽要買的東西,便雇人總得出工錢啊,憑什麽就由自己出了?天地良心,自家也只有壹個孩子在那裏學認字而已。
  壹眼看見旁邊的鄭中攀神色躲躲閃閃,周中海腦中靈光壹閃:“官人,鄭員外也壹樣是鄉裏的大戶,上壹任的裏正就是他做的!這麽重大的事情,小的怎麽做得來?還是讓鄭員外牽頭,小的從旁協助就好!”
  徐平臉上微笑,轉頭去看鄭中攀。
  鄭中攀無奈,只好站起身來,滿臉通紅,口中道:“官人,小的薄有家產,是祖上幾代人積攢下來,供養不少家口,實在沒有什麽余財。”
  徐平只是笑:“周員外已經同意了,怎麽,鄭員外不同意?”
  鄭中攀低頭沈默了壹會,猛地擡起頭來,橫下心道:“不是小的不舍得錢財,只是家裏十數口,老的老,小的小,實在是沒有那些閑錢。再者說了,小的家裏也沒人入學社!”
  “學社自然是有學社的規矩,為長久計,是不能壞的。但是,現在說的不是學社的規矩,周員外壹樣是在學社該交的錢外額外出錢。是不是,周員外?”
  周正海臉皮抽搐了壹下,還是心痛要掏花出去的錢,只好硬著頭皮道:“官人說的是。”
  “妳看,現在不是說學社,是說富人啊,有了錢財,要給鄉裏做點好事。現在鄉裏的學童風吹日曬,跟著唐秀才讀書識字,妳們於心何忍?幾個大戶湊點錢財,為學社建幾所房屋,後世子孫都會受益,這是妳們的功德。現在妳們家境殷實,誰要敢說子子孫孫都是如此?真有了落魄的那壹天,這也是妳們為子孫積的福。”
  鄭中攀脖子壹梗,橫下心來道:“官人如此說,何不由官府出錢建幾間學堂!”
  徐平看著鄭中攀,臉上的笑容慢慢淡去,過了好壹會,臉上才又重新浮現出笑容:“官府手裏沒有錢,要出錢,那錢從哪裏來?還是從妳們的身上來。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讓妳們把錢出了,在鄉裏還落個善人的名聲。要官府強征,何苦呢?”
  鄭中攀漲紅了臉,高聲道:“我家裏的錢,都是祖上省吃儉用攢下來的,憑什麽要花出去給別人家的孩子建學屋!大不了以後我家的孩子大了,不入這學社就是!”
  建幾間茅屋能花幾個錢?對官府來說並不是什麽大事。但是,徐平不能壞了規矩。今天在這裏讓汜水縣裏把建學堂的錢出了,那麽其他的鄉村怎麽辦?全都由官府出錢?開什麽玩笑,這個年代的經濟水平,連城鎮裏普及教育都遠遠做不到,更何況是鄉村。有多大的力量做多少事,鄉村的教育,只能是讓農民自助辦學為主。
  徐平之所以看死這兩個大戶,讓他們出錢助學,也是立下個規矩。可以把官方加在大戶身上的負擔減輕,但相應地也要讓他們負起責任來。來自官方的壓力小了,便就作威作福,橫行鄉間,甚至拉大鄉間的貧富差距,那是徐平所不能允許的。
  社會發展,是追求公平還是追求效率?是兩者兼顧還是效率為先兼顧公平,或者反過來先要公平再兼顧效率?並沒有完美的答案。兩者協調發展也是可以的,但總是限定在壹個範圍內,到了壹定的程度,必然會做出壹個選擇。兩全其美的路只能是壹小段,走下去總會遇到岔路,就看腿要邁到哪壹邊。
  徐平要在這個時代推行商品經濟,那麽在商品經濟的範圍內,只能先講效率,兼顧公平。現在只是開始階段,兩者的矛盾不明顯,但總要會遇到選擇壹項犧牲另壹項的時候。
  商品經濟的商品不包括糧食,商品經濟自然也就不包括單純種植糧食的農民,那麽很簡單,在農村就不需要效率為先。官方所征收的財富,以後會主要從城鎮的商品經濟中得來,農村的負擔會越來越輕。這個時候發展商品經濟不用面對國際競爭,也就不需要那麽殘酷的原始積累,工農業剪刀差不是必要的,大不了積累的速度慢壹點就是。
  追求效率自然免不了犧牲公平,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深,當發展到了壹定程度,這種影響便就會越來越明顯。徐平想把這種矛盾限制在城鎮,而不擴展到鄉村中來,這樣做也是為了盡量減小社會的動蕩。城鎮裏官方的力量最強的,真出了事,不管是安撫還是鎮壓,都比農村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在農村追求公平怎麽做?自然就是還按以前的政策,打壓上中戶,盡量減輕下戶和客戶的負擔。土財主再是心懷不滿,難道還能翻上天去?受不了這些,要麽就是把家業搬到城鎮去,要麽就乖乖在鄉裏做大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這是徐平對待城鎮和鄉村不同的態度,是基本政策,不管是到了什麽地方,遇到的是什麽人,站出來反對這壹點,徐平都不可能做任何妥協。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