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千六百六十五章 再創輝煌?
逆襲1988 by 拾寒階
2024-2-15 21:47
王林知道,現在的周漢民,處於壹個職業的十字路口。
眾所周知,在體制內,年齡是個寶,學歷不可少,升遷的紅線往往卡在年紀這壹關。
周漢民就是如此,他的前途有無限可能,也有可能就此退居二線。
王林願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幫他。
他所談及的那套經濟理論,是經過未來二十年實踐所得,肯定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當時的人們,受限於時代的局限,當然看不到這麽深遠。
如果周漢民能說服高層,就像王林說服了周家人壹樣,那周漢民的前途,或者會另有改觀?
上面給周漢民的兩個選擇,壹是平調入京,二是就地退居二線。
也就是說,他的宦海生涯,將止步於此。
王林無論是為了自己以後還有壹個更大的靠山可依,還是為了報答周家人的大恩大德,他都應該幫助周漢民更上壹層樓。
如果周漢民能成為本市的頭腦人物,那愛秀集團的根基就更穩固了。
屆時周漢民是更前進壹步也好,是就地退休也罷,他的根系都會在各地生根發芽,這對愛秀集團的發展無疑是有利的。
周漢民當然也知道這壹點,所以他才對王林充滿了感激。
當晚,王林離開後,周漢民便挑燈夜戰,把王林說的那套理論筆錄下來,加以潤色,形成了壹篇有理論基礎、前瞻性十足的經濟論文。
當前的主要形勢,就是抓經濟。
經濟發展壓倒壹切。
誰能發展經濟,誰就是高層需要的人才。
周漢民在任上也算得上頗有建樹。
但他並沒有做出更大的貢獻,更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成熟的高管們,都會有自我的理論體系,唯有這樣的人才,才能主導壹方。
周漢民缺的就是這種經濟理論基礎!
但這不是誰想有就能有的,必須有紮實的理論知識,還得會分析國際、國內形勢。
周漢民聽了王林的話後,如獲至寶,當天晚上就寫了出來,花了兩天時間進行修改,遇到不太懂的東西,就咨詢王林,終於寫成了壹篇絕世好文章,呈遞給高層禦覽。
這篇綿繡文章,能不能挽救周漢民的仕途命運?
此系後話,容後再表。
且說第二天上午,王林應邀出席中韓雙方的經濟交流會。
在會議上,王林結識了來自南韓的兩個企業主,他們是做信息產業的。
王林和他們聊得來,向他們了解相關的信息技術。
當今世界處於以信息化全面引領創新、以信息化為基礎重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新階段,正迎來新壹輪信息革命浪潮。
新壹輪信息革命,帶來產業技術路線革命性變化,和商業模式突破性創新,使社會生產呈現出生產方式智能化、產業形態數字化、產業組織平臺化的新特征。
做為後發地區,我們必須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主動順應和引領新壹輪信息革命浪潮,就可以成功實現追趕甚至超越。
麥肯錫咨詢公司在壹份研究報告中列舉了可能改變未來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項顛覆性技術,其中大部分屬於新壹代信息技術。
幾年前,我們對新工業革命做出了“壹主多翼”的判斷,也是基於相同的認識。
所謂“壹主”,是指新工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量是新壹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和全面應用;所謂“多翼”,是指新壹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技術進步相協同,呈現出融合創新、全面發展的態勢。
當前,只有抓住新壹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壹突出特征,才能準確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快速變化的時代,從而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打造發展和競爭新優勢。
新壹輪信息革命本質上是由信息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方式變化引起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它的影響是全方位、長周期的。
生產力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通過技術進步解放自己的歷史。
每壹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比如,18世紀60年代開啟的第壹次工業革命用蒸汽機取代人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衛星通信等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利用信息的手段發生質的飛躍,帶來了生產力大發展。
近年來,新壹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如果說工業革命拓展了人類體力,通過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創造出驚人的物質財富,那麽,新壹輪信息革命正在空前地增強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壹次質的飛躍。
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生產方式智能化、產業形態數字化、產業組織平臺化,都會在微觀和宏觀層面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和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王林在這個時候進入信息產業,可以說是正當其時。
我國將在三年後正式成立信息產業部門,這也標誌著我國信息產業正式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
到時政策的傾斜、資本的引進,都會加速這壹進程。
人類的信息技術革命,進行了五次重大的變革。
第壹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語言的創造,從猿向人轉變時發生。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語言,獲得了人類特有的交流信息的物質手段,有了加工信息的特有的工具概念。
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文字的發明,發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它使人類信息傳遞突破了口語的直接傳遞方式,使信息可以儲存在文字裏,超越直接的時空界限,流傳久遠。
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是在封建社會發生的變革。這壹發明擴大了信息的交流和傳遞的容量和範圍,使人類文明得以迅速傳播。
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電報、電話、電視等現代通訊技術的創造。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
這些發明創造,使信息的傳遞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加快了信息傳輸的速度,縮短了信息的時空範圍,信息能瞬間傳遍全球。
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電子計算的發明和應用,起源於20世紀中葉,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加工信息的手段,突破了人類大腦及感覺器官加工處理信息的局限性,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從這個時間脈絡,我們不難梳理出來,前三次信息革命,我們華人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開始的時候,我國正處於水深火熱的清末時期,閉關鎖國,抑制了民智的發展,所以落後於人。
王林在決定進入這個產業後,便著手收集和整理與之相關的資料。
他要先了解這個行業,才能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國內的信息產業,剛剛萌芽,相關的環境、配套的措施,都有待全民的參與和政策的支持。
王林要做的,不僅是發展自己的科技公司,更想推進整個行業的良性進步。
南韓的壹個企業家知道王林有實力,便提出壹個要求,他們想到我國來建立壹家電路板的組裝工廠,如果王林有興趣的話,可以交給他來做。
愛秀集團的紡織產業,並不忌諱做別人的代工生產。
只要有錢賺,代工便代工,有什麽不好意思的?
代工廠也是很有錢途的。
像臺積電,就坐到了全球代工廠第壹的寶座。
不過王林的愛秀科技,才剛剛立項,至於以後是走高端科研路線,還是代工路線?
這壹點王林還沒有考慮好。
高科技和生產制造工廠,是信息科技的兩張王牌。
米國在將制造工廠外遷二十年後,終於意識到制造工廠的重要性,又想方設想的將科技生產廠轉移到米國本土。
王林如果能抓住這兩點,那就能真正的創造出愛秀科技應有的價值。
不過,南韓的這家企業,能交給王林的代工產品和訂單數量太過有限。
王林大概的心算了壹下,這壹家的訂單,只夠壹家百十來人的工廠運營。
這不是小打小鬧嗎?
但任何壹家公司,都是從小做到大的。
愛秀科技剛剛成立,能有壹家代工廠,也就有了自我的造血功能,起碼能維持日常開支了。
三思過後,王林同意幫其代工,並希望對方能介紹更多的代工生意。
那個南韓企業家,名叫柳智勝,是個很健談的青年男人,戴著眼鏡,斯文有禮,畢業於漢城大學,是壹個技術型的企業家。
柳智勝說:“妳先把我們的產品做好了,就不怕找不到更多的代工訂單。”
王林想想也是如此,痛快的和柳智勝達成了合作意向。
雙方約定,在三個月後,柳智勝和現在的代工廠合約到期,他就會把下壹個年度的代工訂單發包給王林的愛秀科技生產。
而他不知道的是,王林吹上天的愛秀科技公司,還只有壹個辦公場地,連廠房、工人都還沒有呢!
王林做事就是如此,哪怕自己壹無所有,他也敢接下大訂單。
有了訂單,還愁找不到工廠和工人嗎?
這壹次,王林進入了壹個全新的行業,等於從頭再來,做壹番更大的事業!
他能如願以償的成功嗎?
他能再創輝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