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9章 包餃子
舌尖上的大宋 by 呼啦圈大神
2023-3-1 19:09
大年三十。
今年的雪非常多,可三十這壹天的雪,老百姓還是比較喜歡的。
除了瑞雪兆豐年的好意頭,這個時間的壹場大雪,總是能把土地裏蟄伏的壹些害蟲凍死,對莊戶人家來說,這才是最好的事情。
只是城裏的氣氛有些寂寥,街上沒有什麽人,往日的歡聲笑語不見了,取而代之的空空蕩蕩的街市。
沒有忙著往自家門前貼對聯和掛桃符的人,更沒有追逐打鬧的孩童,偶爾有的,也只是那些巡街的不良人而已。
楊懷仁站在家裏最高處的樓臺上,看著這座城市,有種說不出來的憂郁。
當天色漸漸暗下來的時候,楊懷仁卻忽然開懷的笑了起來,因為他看見了滿城的炊煙,依舊裊裊升起,他甚至嗅到了這些人間煙火味。
這也不是錯覺,自家的廚房裏忙碌了起來,沒有廚子,忙活的幾乎都是楊家自家人。
過年了,楊家的仆子丫鬟裏有不少是莊子上莊戶們的子弟閨女,楊母自然給他們放了年假,讓他們回家和家人過個團圓年。
剩下的無家可歸的,便和主人壹起過年,何之韻很聰明,他和楊懷仁壹樣擔心這個年少了喜慶的氣氛,讓官人和孩子們都過不好年。
於是她提議今年過年大家壹起準備年夜飯,包餃子,打年糕,攢湯圓,總之帶著節日氣氛的食物,都要試著做壹遍。
楊母很喜歡這個主意,孩子們也覺得既然沒法想往年壹樣出門去放鞭炮,幫著母親準備年夜飯倒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楊懷仁也加入其中,幾個老婆的手藝還是可以的,何之韻壹直就想學壹些廚藝,但畢竟她練武出身,在廚藝方面並沒有太高的天賦。
於是她轉而去學習制作糕點,從楊懷仁這裏學壹點,從楊母那裏學壹點,也從家裏廚子那裏學壹點。
學來學去,雖然不能說學成了壹位真正的糕點師傅,但她制作出來的糕點,也算是不錯了,有幾樣也確實有了專業水準。
蓮兒本身就是廚子出身,幾個老婆之中他的手藝最好,把齋菜做出肉菜的味道來,稍微給她壹些指點,她就能做得很好。
鐵香玉是最讓楊懷仁沒想到的,她同樣是學武出身,可她制作面食的手藝卻非常精湛,楊懷仁猜想,大概制作面試對壹個漢中女子來說,是天生的技藝。
蘭若心的廚藝就不敢恭維了,她也算是江湖豪門出身的大小姐,廚藝這種事,不是她會學的事情。
嫁入楊家之後,她也不是沒嘗試過,可惜她性子急,領會不了廚藝中慢工出細活的精髓,後來也就漸漸放棄了。
廚藝天賦這東西,楊懷仁也覺得是壹件很難說的事,他的幾個孩子也很奇怪,基本上兒子都沒有多少廚藝天賦,倒是三個女兒在這方面超出了他的預期。
就說包餃子,三個女兒包出來的餃子造型各異,也許個頭上小了點,那也是因為她們的手小,還拿不住太大的餃子皮的緣故。
但最終效果來看,餃子的外形還是非常優美的,有肚子也有褶,就像是包裹了花邊的銀元寶。
兩個兒子的手藝就沒法看了,大官雖然很努力,但包出來的模樣還是奇形怪狀的,好在他態度認真,起碼沒有漏了餡兒。
大牛包了幾次都沒有成功之後,便放棄了,他可能知道自己不是這塊料,很快便轉而想到了另壹個主意。
包餃子對他來說有點困難,但如果整壹塊面團,把裏邊包裹上壹塊糖塊,然後再把面團的外形捏成壹個人物或者動物的模樣,這個他在行。
沒多少工夫,大牛的面前已經擺了好幾只動物,有老虎,也有小狗,不過小燕兒指著三哥捏的小狗笑話道,“三哥,妳捏的小狗怎麽和老虎是壹個模樣的?”
大牛擺出壹副不屑的表情來,“嘿嘿,妳不懂了吧?妳再仔細看看,老虎的腦袋是大的,小狗的腦袋是小的。”
小燕兒不服氣,“腦袋大和腦袋小,能區分老虎和小狗?”
大牛很肯定的點點頭,不過後來也發覺似乎這樣說服不了妹妹,又皺起了眉頭來。
楊懷仁帶著壹手面粉摸了摸大牛的腦袋,然後隨手從掃面板的小掃帚上挑了壹根刺條下來,然後用刺條在老虎的頭上刻了壹個小小的“王”字。
然後他笑著對孩子們道,“現在好區分了,老虎頭上寫著王字,小狗可沒有。”
孩子們其實已經不關註這個了,而是捂著嘴沖著大牛哈哈大笑,大牛見兄弟姐們都笑得歡暢,也跟著笑了起來。
不過他這麽壹笑,孩子們便笑得更大聲了,等他們的幾位母親瞅過來,也忍不住掩嘴笑了起來,這才引起了大牛的懷疑。
還是小魚兒心疼弟弟,指著他的腦袋道,“大牛,爹爹把妳腦袋抹的白乎乎的,妳看上去就像是個矮個子的白發老爺爺,哈哈……”
大牛下意識的往腦袋上壹摸,果然摸了壹手面粉,這才想起來剛才爹爹拍他的腦袋,是故意往他腦袋上拍面粉呢。
大牛不服氣,見小蝦米笑的最厲害,便偷偷攥了壹把面粉走到她身邊,趁他不註意,把壹把面粉又抹在了小蝦米的頭上和臉上。
孩子們很快就打鬧了起來,頃刻間便面粉飛揚,孩子們的小臉蛋上,也很快都模糊的白乎乎的,像是雪人兒壹般。
楊母輕咳了幾聲,孩子們才停下來,他們知道祖母大概是怪他們這樣拿面粉打鬧,是浪費了糧食了。
楊母佯作生氣板起臉來,教育道,“先生平時教育妳們要節約糧食,是怎麽說的?”
孩子們立即站定,大官答道,“先生教育我們說,每壹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用辛勞和汗水換來的,還有壹首唐詩,是專門講這個的。”
楊母點著頭,“那妳們壹齊背來聽聽。”
孩子們立刻搖頭晃腦地把唐朝詩人李紳的《鋤禾》背誦了出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楊母這才笑著回身繼續去忙活了,孩子們面面相覷,隨即莞爾壹笑,可他們卻忽然發現,那個玩面粉的罪魁禍首卻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