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腦筋急轉彎
舌尖上的大宋 by 呼啦圈大神
2023-3-1 19:07
柯小川和天霸弟弟聽了這個答案,羞愧的就差跳到剛挖的大坑裏了。
小丫鬟笑嘻嘻地沖楊懷仁笑道:“恩人,怎麽樣?奴婢和姐姐現在讓妳滿意了嗎?”
楊懷仁心道,沒想到當年哥七歲的時候都曾經算錯的題目,妳個小丫頭竟然沒有算錯,真是枉費了哥們煞費苦心挖的這麽個大坑。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題目還是太簡單了,只要設身處地的壹想,便能明白題目中的巧妙,天霸弟弟和柯小川他們沒想到這壹層,只是按照數學的角度去計算,很容易被這種題目的表面所迷惑。
關鍵問題在於,這倆貨小時候估計就沒玩過躲貓貓,像小七和玄參這樣的,估計就更沒玩過了,所以他們算錯,只能怪社會,不是他們笨。
楊懷仁當然也不可能就這麽容易隨了她們二人的願,不就是出題嘛,這種挖坑的題目哥們多得是,腦筋急轉彎這種事,不是每次都能讓妳想明白的。
“這才第壹題,如果妳能連續答對我三題,不用妳們去我家做奴婢,我當妹子養著妳們也沒問題。”
鶯兒的眼神裏更加激動,小丫鬟倒是來了興趣,睜大了水汪汪的大眼睛等待著他繼續出題,仿佛壹個好學的孩子,渴望在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
“話說我要做炊餅,假如蒸壹籠屜炊餅需要兩炷香的時間,那麽蒸五籠屜炊餅,需要幾炷香的時間呢?”
柯小川和天霸弟弟上壹題答錯丟了臉,這壹次謹慎了許多,沒有立即作答,而是用狐疑的眼神看了壹眼四人中年紀最大的玄參。
玄參看幾個弟弟都指望他作答挽回顏面,壓力忽然就大了。上壹題考的是加減法,這壹題考的是乘除法,二除以壹乘以五等於十,好像也很簡單。
但是他看著楊懷仁臉上的壞笑,就覺得沒他想的那麽容易,剛要把雙手打開伸出十個指頭作答,伸出去壹半又覺得哪裏不對勁,只好又收了回去。
楊懷仁故意逗他,伸出兩個手指扮作剪刀的樣子在他眼前晃了晃,“幹啥?玩剪子包袱錘嗎?既然妳出包袱我就出剪子,我贏嘍。”
玄參壹臉黑線,小丫鬟這時又笑著作答了,“恩人,妳這題目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仔細去想還真容易中了題目裏的圈套……”
玄參聽到圈套二字,就慶幸自己沒盲目的說出自己的答案,可自己的答案不對的話,那麽答案又是什麽呢?
話說好奇心害死貓,玄參三十來歲的人了,情急之下還是沒把持住,壹句丟面子丟大了話脫口而出,“那麽這位小妹妳說答案是需要幾炷香?”
小丫鬟掩嘴而笑,“恩人已經告訴妳們答案了啊……”
四人看著楊懷仁伸出的兩根手指,終於明白了怎麽回事了。蒸壹籠屜炊餅需要兩炷香,蒸五籠屜炊餅也是需要兩炷香,只要火力足夠,把籠屜疊在壹起放到鍋上同時蒸就行了。
四人汗顏,題目絕對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但是他們第壹反應就總是往算學題目上想,什麽加減乘除那麽壹算,但是答案卻壹定是錯的。
後世的很多父母在輔導上小學的孩子的時候,就很容易被這種題目弄得焦頭爛額,在孩子面前顏面盡失。
有人埋怨現在這些用盡了各種鬼點子出這種數學題目的老師太坑爹,其實人家的目的是好的,這樣的題目,其實就是鼓勵孩子們多思考,能夠靈活的結合現實的生活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
古人那種死板的教育體制下教育出來的人,和後世的填鴨式教育叫出來的學生其實有些類似,老師們要求學生們壹定要能壹字不差的背誦課文,卻從來不關心學生們到底理不理解他們背誦的東西。
陶潛的《五柳先生傳》裏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被老師們拿來用作解釋他們這樣教育學生的正確性,是從先賢那裏繼承的。
只不過這又是壹種斷章取義和牽強附會罷了,人家陶老先生後邊明明還有壹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強調的其實是“會意”,卻被他們就這麽無視了。
不過楊懷仁想到這裏,忍不住笑了出來,他想起當年教授自己廚藝的老師經常引用這句話出來,說陶老先生是放狗屁,學了知識就不想吃飯了,這是什麽道理?啃書就能啃飽的話,那這世上還要廚師幹什麽?
說道頭來其實印證了壹個道理,同樣的壹句話,或者同樣的壹道題目,在不同的人眼裏,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像盲人摸象,得到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
楊懷仁作為壹個廚師,內心裏還是比較支持廚師老師的觀點的,倒不是對陶老先生不敬,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大家都看書不想吃飯了,那麽廚子也就不用混了。
既然小學二年級的題目沒有難住她,楊懷仁只好拿出小學三年級的究極題目來了,說出來也不怕大家笑話,楊懷仁數學爛的那叫壹個渣,高於小學三年級的數學題目,他怕萬壹小丫頭反問他壹個,丟臉就就不是那四個吃貨了,笨蛋裏又要加上壹個他。
“最後壹題,妳答對了,我就認妳倆作妹子,妳們可聽好了。
話說我買了三個燭臺,每個燭臺上可以插五根蠟燭。我把燭臺上插滿了蠟燭然後全部點著,第壹個燭臺我吹滅壹根,第二個燭臺我吹滅兩根,第三個燭臺我吹滅三根,請問,還剩下幾根蠟燭?”
柯小川他們也不敢作答了,瞪起眼睛等著小丫鬟說出答案。
小丫鬟眼珠子滴溜打轉,稍微想了壹下,便明白這題目的坑在哪裏了。
單純從算數的角度去看,三個燭臺,每個燭臺五根蠟燭,總共是十五根,然後減壹減二減三,得出的答案是九。
但結合實際情況,那結果就截然不同了,蠟燭是燃燒的,吹滅的蠟燭會最終留下來,沒有吹滅的反而會燃盡,所以答案應該是六。
可是她剛想說出答案,忽然之間又覺得哪裏不對勁,又謹慎地重新思考了壹下,忽然間明白這題目真正的坑是在哪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