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

老老王

歷史軍事

  粉碎吧!歷史!改變吧!世界!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為國爭光,殺出國門,殺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四百七十八章 在上海有皇帝出沒!(中)

大穿越時代 by 老老王

2018-6-27 15:07

  聽到老師徐光啟詢問自己的練兵近況,前登萊巡撫,如今的上海團練總辦孫元化忍不住暗自苦笑。
  雖然他曾經在兵部任職,以“知兵事”而著稱,但真正擅長的乃是修碉堡和鑄炮,並沒有多少實際領兵征戰的經驗。生平唯壹指揮過的戰事,還是誘捕陳新失敗,反而被登州叛軍端掉老窩的那壹場撲街仗。
  總之,按照現代人的觀點,這位孫元化同誌大概就是壹個崇尚“唯武器論”的基督徒,壹名比較出色的兵工廠管理者和國防工事設計師,卻不是壹個合格的軍事指揮官,更不是什麽練兵大師。
  如今硬是把孫元化趕鴨子上架,負責訓練和指揮上海的地主鄉勇團練,那基本就跟在抗戰年間,讓黃崖洞兵工廠的廠長去指揮八路軍打百團大戰壹樣,完全的專業不對口。
  然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管怎麽樣,跟復社那些只知道吟詩作賦的書生紈絝相比,孫元化這個沒吃過豬肉至少見過豬走路的兵部官員,已經算是本地難得的專業軍事人才了,最起碼應該不太會像陳子龍的那支“振武軍”壹樣,鬧出壹千多義軍在蘇州郊外被十多名清兵打得全軍崩潰、死傷數百的笑話來。
  在這種狀況下,孫元化只得接過了陳子龍的“振武軍”旗號,壹邊翻著杭州完璧書坊出版的《紀效新書》(戚繼光寫的兵書),壹邊硬著頭皮募集健壯佃戶,教之以戰陣之術。然而,前後不過短短壹個月時間,負責的又盡是外行人,各種兵甲軍械壹概俱無,這“振武軍”義兵能練成什麽模樣,自然可想而知。
  於是,徐光啟等人便失望地得知,目前上海縣的兩千“振武軍”,依然軍械不全、行伍不整,且多半體質羸弱,剛剛才分清了左右,暫時還遠遠沒有練出跟韃虜列陣野戰的本事,充其量只能守在城墻上射箭和丟石頭而已。唯壹的好消息是,上海縣城的城墻,已經被孫元化組織人手,完成了緊急的修葺和加固。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時代,長期都陷入“防民甚於防備寇”的怪圈。朝廷宣稱“俠以武犯禁”,收繳民間兵器。雖然帝王的統治因此得到了暫時的穩固,卻使得百姓羸弱,疏於訓練,壹旦遇到異族入寇,便如狼逐羊,再也沒有了先秦時代那種全民皆兵,放下犁和鋤頭,扛起戈矛就能成軍的彪悍尚武之風。
  而太平富庶的江南之地,在全中國範圍內也是以文弱著稱的,本地民兵的戰鬥力自然更加可悲。
  事實上,跟遠在上百裏之外的清軍相比,成千上萬湧入松江府的難民,還有夾雜其中的各路盜匪賊人,才是上海“義兵”眼下所面臨的真正威脅。光是為了彈壓這些不法分子,就已經讓徐光啟焦頭爛額。
  只要有幾千清軍在這個時候攻入上海,徐光啟張羅起來的這個維持會就會瞬間垮臺。
  幸好,目前失去了領頭人的清軍,正處於癱瘓狀態,至少在短時間內,是不會進犯松江的。
  ——由於皇太極猝死軍中之際,大清八旗的各位實權派貝勒、親王,都各掌兵馬,分散於江南江北各地,而非聚集壹處,於是就導致這場皇位之爭的節奏被大大拖延。雖然皇長子豪格在第壹時間就跳了出來,宣稱自己是合理合法的下壹任大清皇帝,但問題是,皇太極在生前從來沒有留下過“由豪格接任”的遺言。所以除了豪格自己掌握的正藍旗之外,連兩黃旗的態度都是模棱兩可,既不說支持豪格也不說反對豪格。
  眼看著壹通嗓子高吼下來,不見有人響應,豪格自己也是十分心虛,所以迄今尚未自行登基稱帝。
  除此之外,南京皇宮裏的哲哲皇後,或者說哲哲太後,還有皇太極的壹幹嬪妃們,都普遍反對豪格繼位。因為哲哲太後、海蘭珠和大玉兒等最受寵的妃子都出身於蒙古,偏偏全都膝下無子。而生母早喪的豪格,從很早就與她們關系不佳,如果豪格繼位的話,不但她們這些蒙古女人的政治影響力會迅速降低,甚至還有可能被逼著殉葬!所以,這些後妃們都希望選擇壹個更加年幼的皇位繼承人,以便於她們拿捏。
  ——要知道,皇太極的這些女人,可不是整天關在深宅大院裏的漢家閨秀,她們的背後同樣有著蒙軍旗和各自族人的支持,並且實際掌握著皇太極的私房小金庫和嫡系侍衛等壹系列“中央勢力”。
  除了豪格之外,皇太極還有兩個幼子葉克舒和碩塞,但母族都過於卑賤,原本按道理是沒有繼承權的。好在眼下大清帝國都被人給趕到江南了,昔日在遼東的家族勢力也就失去了意義。可問題是,在究竟是選擇葉克舒還是選擇碩塞來跟豪格唱對臺戲的問題上,皇太極的老婆們自己就發生了分裂,鬧得壹地雞毛。
  更別提其中的某些小老婆,還隱約有了紅杏出墻的念頭——除了皇太極的老婆和兒子們之外,他的弟弟們也有心加入這場皇位爭奪戰。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選手,自然就是掌握兩白旗的聰明王多爾袞了。
  不過,由於皇太極在生前的最後時刻,正策劃著討伐這個反骨仔,所以多爾袞此時的實際勢力正處於最低谷,作為基本盤的兩白旗都被皇太極搞得支離破碎,兩個旗六十五個牛錄跑得只剩了二十幾個牛錄。尤其是作為他最得力臂膀的阿濟格,之前被皇太極恐嚇和忽悠得叛離了多爾袞,想要去江南分田地分財寶,誰知才走到揚州,還沒渡江,就傳來了皇太極駕崩的消息,壹時間兩頭不靠,弄得阿濟格欲哭無淚。
  於是,面對著多爾袞與豪格兩方的勸說拉攏,阿濟格在這段時間的心情十分矛盾和詭異。
  ——皇太極生前壹直沒能拆散的多爾袞三兄弟,在他死後倒是起了內訌和猜忌……
  接下來,由於眼看著豪格不得人心,多爾袞勢力大衰,濟爾哈朗和阿巴泰等人也都不由得起了心思。導致這場皇位之爭從兩邊角力變成了事實上的大亂鬥,壹時間誰都猜不出最後會花落誰家。
  因為清廷內部這種壹團亂麻的怪現狀,整個江南的戰事基本平息了下來。哲哲太後不緊不慢地派人在南京鐘山(紫金山)尋找吉壤,預備修築帝陵給皇太極下葬。各位親王貝勒壹邊厲兵秣馬隨時準備開打,壹邊互相通信串聯商討如何抱團站隊的問題。至於那些剛剛投入清軍旗下的漢奸部隊,則是被清廷內部這些錯綜復雜的權力鬥爭,搞得壹頭霧水,無所適從。結果就導致原本攻略如火的各路清軍,眼下都陷入了高度緊張的彼此戒備和對峙之中,誰也不敢擅自亂說亂動,以免成了第壹個被打擊的出頭鳥。
  所以,原本已是坐以待斃的江南明朝殘余勢力,無形中又得到了壹段可以應對和調整的緩沖時間。
  ……
  但問題是,跟被頭腦暫時陷入癱瘓的清軍相比,江南的明朝殘余勢力,眼下則更是壹盤散沙。
  清軍的情況是皇帝猝死,皇位空懸。而明朝的情況則是整個朝廷都被打掉,徹底沒有了領頭人。
  因此,盡管面對著清廷“既要錢也要命”的無賴政策,再也沒有退路的江南東林黨官宦縉紳,終於陸續拿出了他們善財難舍的積蓄,大辦團練鄉勇,壹時間遍地都是各種旗號的“義兵”,總兵力相當可觀。但卻再也沒有誰能夠站出來,拿出壹個說得過去的大義名分,把這些自發的零散抵抗力量擰成壹股繩。
  相反,這些“義兵”從誕生之初,就不斷劫掠民間,互相鬥毆,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沒比清兵強多少。
  對此,徐光啟、孫元化、陳子龍這些有識之士,都是憂心忡忡。但是以他們的名望和影響力,充其量也就是能夠震懾住上海壹個縣而已,甚至連整個松江府都無法完全掌握。所以也只能走壹步看壹步了。
  然而,就在這壹天的例行會議告壹段落,眾人準備吃午飯的時候,卻突然來了壹位不速之客。
  “……哦!是季明帶著水師從江陰回來了?快請進來!上茶!”
  伴隨著孫元化的激動嗓音,壹名身材健壯、皮膚黝黑的中年人,便在幾名護兵的簇擁下走了進來。
  此人名叫沈廷揚(表字季明),蘇州府崇明島人,乃是明末著名航海家,沙船幫的重要首領之壹。所謂的沙船幫,就相當於走海路的漕幫,以上海為始發站,專門經營所謂的北洋貿易,即航海北上山東、天津、遼東等地,運去各種“南貨”,再從北方返回上海,運來“北貨”。這種生意在清代做得很大,年銷售額可達幾百萬兩之多。在明代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但是總量亦不小,光是沈廷揚家中就有海船上百,水手數千。孫元化和徐光啟等松江官宦從北方南逃的時候,也都搭乘了沈廷揚家的海船。
  隨著清軍大舉入侵江南,各府各縣的縉紳豪強都在募兵割據。沈廷揚也趁機利用手下的船隊和彪悍水手,割據長江口的老家崇明島,自封長江水師提督,與上海這邊的徐光啟等人守望相助。前不久,他還頗為急公好義地率領船隊趕赴上遊,向孤懸於常州府敵後,處在清軍包圍之下的江陰縣運輸給養。
  眼下看到沈廷揚平安回返,孫元化就急切地想要詢問江陰前線的戰況。
  “……江陰縣城眼下壹切平靜,虜酋黃臺吉暴死之後,攻城清兵無心再戰,已退到二十裏之外,縣城軍民得以外出樵采籌糧。地方縉紳也組織了幾支援軍入城助戰。”沈廷揚淡淡地說道,然後從背後拉出壹個人來,“……徐閣部,初陽兄,我這次去江陰,可是帶來了壹位稀客!妳看這是誰來了?”
  室內的徐光啟、孫元化、陳子龍、夏允彜等人定睛壹看,只見此人約莫三十歲上下,頷下留了三縷清須,顯得很是老成。雖然衣衫樸素,但卻風度不凡,雙眼更是神采奕奕,壹看就是並非尋常人等。
  或許是由於老眼昏花的緣故,徐光啟壹時間倒是沒認出這是誰來。而陳子龍和夏允彜卻是立刻就認出了來人,並且霎時間漲紅了面皮,伸手指著來人怒吼道,“……張溥!張天如!妳這勾結韃虜、引狼入室的奸賊!!江南因為妳而死了多少人!怎麽還有臉到這裏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