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8章 全面出彩
大戲骨 by 七七家d貓貓
2019-5-6 20:05
“綜藝”雜誌,壹百分。
“紐約時報”,壹百分。
“洛杉磯時報”,壹百分。
三家頂尖權威媒體的贊譽狂潮已經將“爆裂鼓手”推向了贊譽巔峰;但更加不可思議的是,眾口壹致地把所有討論重點都落在了藍禮身上,並且以至高贊譽將藍禮推上了神壇——“y世紀壹代年輕演員”的前綴頭銜已經可以剝離,正式躋身好萊塢頂尖殿堂級演員的行列。
但……這到底是贊譽還是詆毀呢?
囊括egot以來,藍禮就始終處於風口浪尖之上,現在的“爆裂鼓手”又更進壹步地將這種分裂對立的反饋言論推動演變,誰也無法斷言,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也許“爆裂鼓手”正式登陸院線之後,事情就能夠漸漸明朗起來了,但現在,壹切都還是未知數。
至少,“好萊塢報道者”也加入了如此行列。
在好萊塢業內,邁克爾-菲利普斯是壹位堅定不移的“藍禮擁護者”,他也從來沒有掩飾自己對藍禮的推崇和喜愛,幾乎每壹部藍禮出演的作品,他都會認認真真觀看,並且給出中肯意見以及專業影評——目前為止,清壹色全部都是好評。
當然,這也並不稀奇。
因為藍禮的作品整體趨勢就是如此,每壹部作品都堪稱是佳作,即使是目前為止爭議最大的“超脫”也擁有壹批堅定不移的支持者,也正是因為如此,社交網絡媒體之上才出現了大量吐槽藍禮、反對藍禮的黑子。
但邁克爾卻稍稍有所不同,作為“好萊塢報道者”的專業撰稿人,他是羅傑-埃伯特之後最為接近普利策獎的影評人,即使推崇藍禮喜愛藍禮,他的影評也還是必須保持相對客觀中立,確保雜誌的權威和專業。
從這個角度來說,“好萊塢報道者”和“綜藝”是更加相近相似的。
在如此背景之下,邁克爾的支持與贊譽就著實難能可貴了。
聖丹斯正式首映的“爆裂鼓手”,邁克爾自然沒有錯過的理由,事實上,根本不需要座談會的熱潮影響,邁克爾就已經早早來到了帕克城,比起頒獎季狂潮來說,聖丹斯的三十周年慶典顯然要有趣多了。
第壹時間參加了首映式之後,邁克爾卻沒有立刻撰寫影評,而是靜靜等待著思緒的沈澱,反反復復回想電影細節,這才動筆撰寫了影評。於是,“好萊塢報道者”的評論在時效上,就落在了其他媒體的身後。
“這是壹部獨特風格的電影,如果觀眾感覺受到了侵犯或者傷害,進而感受到了憤怒和不適的情緒,那麽這就證明達米恩-查澤雷成功了,因為這就是他期待的結果。
‘爆裂鼓手’展現了’讓我們集體來作秀’的全民娛樂、全民享受的二十壹世紀娛樂至死思想的對立面,以嚴肅而冷酷、血腥而偏執、殘忍而粗暴的方式,呈現出了藝術突破過程中的自我折磨,標新立異地展現了藝術和娛樂的另外壹面。
同樣都是’’,但’爆裂鼓手’的這場秀卻顯然不是’雨中曲’。
我們都知道,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畢加索晚年失明,而海明威則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們不是天才也不是藝術家,我們始終無法理解他們在藝術道路之上到底承受了多少痛苦與折磨,通過這部電影,也許我們可以窺探到冰山壹角。
也許妳將深深地痛恨這部作品,也許妳將嚴重地感受到胃部灼熱,也許妳將無法自拔地覺得受到侵犯,這都沒有關系,因為我們都是普通平凡人,我們永遠都無法理解藝術家的世界,他們的靈感與天賦是壹個未解之謎,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成為壹名忠實觀眾,窺探藝術背後的世界。
電影呈現出了三個不同視角,對於藝術壹無所知的普通人、渴望在藝術領域突破卻終究缺少天賦的藝術家、真正具備了天賦而百煉成金的天才藝術家,三個不同視角的交錯勾勒出了藝術創作的全新天地,而後又將所有重心落點在了後兩者的引導與突破之上,將藝術創作的化學反應以對決對峙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演變成為振聾發聵的鼓點之聲,擊打在每壹位觀眾的耳膜上。
無疑,後兩者的表演也成為了整部電影的核心,西蒙斯與霍爾,霍爾與西蒙斯,這兩名演員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壹位強勢壹位細膩,壹位張揚壹位內斂,壹位爆發壹位升級,在進退攻守的不斷轉換之中,兩個角色持續地盤旋上升,壹點壹點迸發出了鏗鏘火花,讓表演成為了壹種藝術,而觀看表演則成為了壹種享受。
西蒙斯奉獻了壹鳴驚人的表演,毋庸置疑地成為了推動電影持續前行的核心動力,這也是他職業生涯的最佳演出——六年前,他曾經出演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朱諾’,但他的風采卻全部消失在了艾倫-佩姬的光芒之下,壹直到今天。
至於霍爾,他奉獻了奠定職業生涯新高的突破演出,如同電影裏安德魯-內曼追尋傳奇鼓手巴迪-瑞奇的腳步壹般,他也成功躋身了影史最佳行列,與那壹系列璀璨的名字相提並論,他的表演,賦予了安德魯靈魂、賦予了爵士靈魂、賦予了整部電影靈魂。
對於許多觀眾來說,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依舊是最後畫面之中,藍禮-霍爾的那雙眸子,如同’愛瘋了’、’超脫’、’醉鄉民謠’等作品壹般,眼神深處破繭成蝶的喜悅與幸福綻放出了絲絲光芒,剎那光華點亮了整個屏幕,真正讓靈魂迎來了壹場洗禮。
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最喜歡的畫面卻是最後爆發高/潮之前,安德魯與父親的那個擁抱——剎那間的脆弱與扼殺軟弱的堅強,在壹個眼神的轉換之間迸發出了無窮力量,順勢將此前所有的伏筆全部拉起來,起承轉合也就來到了終點,預示了結局的到來。
眼神的力量,在藍禮-霍爾的演繹之下,如同光影與構圖、剪輯與鏡頭的結合壹般,將電影膠片的魅力完全迸發了出來,又有誰能夠拒絕呢?”
壹如所料,邁克爾幾乎將所有筆觸都落在了藍禮身上,絲毫沒有吝嗇自己的狂熱,再次將所有贊揚都獻給了藍禮,盡管西蒙斯和達米恩也依舊是影評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藍禮無疑依舊是重中之重。
滿分壹百分。
邁克爾也做出了自己的評判,連續第三部作品送上了滿分的至高贊譽,真正地將藍禮的職業生涯推向了新高。
如此成績,在整個好萊塢之中也可以算是首屈壹指的超高待遇,盡管媒體綜評只是評判壹部作品成功與否的諸多衡量標準之壹,但至少可以證明,專業媒體的權威認可,這絕對是可遇不可求的超高待遇。
至此,四大權威媒體全部就位,並且齊齊送上滿分評價。
“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分別代表東西兩岸綜合媒體的龍頭老大,而“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則分別代表東西兩岸藝術文化紮根於好萊塢的專業權威媒體,四家媒體基本就已經可以代表主流觀點了。
在藝術領域裏,權威媒體不意味著權威意見,反而是許多獨立媒體的權威觀點能夠贏得更多認可;但權威媒體卻能夠帶來更多影響力,進而產生更多連鎖效應,這是……無數商業電影上映之前所期待的待遇,而獨立電影也不會拒絕更多的曝光率,為自己的發行贏得更多潛在機會。
只是,“爆裂鼓手”著實不需要更多矚目了,現在的關註度就已經嚴重過熱,首映式才剛剛落下帷幕,社交網絡的討論熱度就已經幾乎超過了“地心引力”和“醉鄉民謠”兩部入圍了奧斯卡提名的重要作品。
四大權威媒體清壹色地給予了滿分,這不是第壹次也不是最後壹次,卻在如此關鍵的敏/感時刻制造出了難以想象的波瀾。
官方拍板:籠罩在藍禮頭頂之上的“降溫”陰霾終於開始消散了!
但目前來說,這卻引發了廣大普通民眾的更多反彈,因為他們沒有看到“爆裂鼓手”,在猜測和揣摩的惡意想象之中,只是越發地排斥藍禮。
以二十四歲的年輕之姿登入殿堂、推上神壇,藍禮還是太過年輕,眼前的荊棘之路遠遠超出想象,即使有著作品開道,卻依舊沒有那麽容易。可以想象,“爆裂鼓手”的上映將面臨著更多也更大的壓力,就看作品的質量是否過硬了。
至少從目前來看,追捧和贊譽似乎只是媒體如剃頭擔子壹頭熱般的狂歡盛宴罷了。
不過,四大權威媒體之外,“爆裂鼓手”的口碑也呈現出了井噴姿態!“年度聖丹斯爆款”就這樣出現了。
在“爆裂鼓手”首映式結束之後的首批二十四家媒體的評論之中,作品清壹色地斬獲了好評,沒有差評也沒有中評,全部都是好評!這也成為了今年聖丹斯揭幕以來第壹部“零差評”乃至於“零中評”的優秀作品,即使是最不喜歡這部作品的“名利場”也給出了八十分。
八十分,這就是首批評論的最低分,這壹個小小細節就可以看出“爆裂鼓手”的贊譽狂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