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為王

春秋我為王

歷史軍事

  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687章 邯鄲九月(上)

春秋我為王 by 春秋我為王

2018-7-24 14:58

  “數百年前,紀侯向周夷王進讒言,導致齊侯被周夷王活活烹殺。齊人哀之,謚為哀公。自哀公開始,傳九世到齊襄公諸兒,齊襄公出兵滅紀國,為齊哀公報了九世之仇,世人稱道。當世的風俗是家仇只論五世,但國仇卻不受世代限制!”
  南子尖刻地指出:“豈止是齊國與紀國有國仇,宋國的國仇要大得多!周本是臣服於殷商的小邦,卻僥幸滅亡了大邑商,殺人十萬,虐帝辛首級屍身。吾等為亡國之余,被迫臣服於周,作為周的賓客而非臣子存在,但心中卻不敢忘懷牧野之戰,忘記朝歌淪陷之恥。”
  “宋國被周人的邦國鄭、曹、陳、魯等包圍,但壹直堅持殷商的器物、殷商的禮儀,殷商的風俗,雖二十世尤不肯改。現如今夫子同樣是殷人之後,卻堂而皇之地帶著周禮來商丘鼓吹傳播,是數典忘祖也,宋人會佩服妳的學問,但卻不會接納妳的學說,這也是碩大宋國,除了司馬子牛外,無人拜入妳門下的緣故……”
  孔子對周朝制度的向往和周公的崇敬,顯然基於政治理念,超越了個人恩怨和氏族立場。但面對南子的這番質問,卻是無從辯駁。
  他先前憧憬要做宋公太傅,將理念付諸於宋的天真想法,在南子指出的殘酷現實面前破碎了,只能嘆了口氣道:“然,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我死後依然會殯於兩柱間,我始終還是個殷人。”雖從周,卻永遠不能被殷人用之,孔子也是糊塗了,到頭來竟是南子為他指出這點。
  “沒錯,這就是宋人不會忘記的仇恨,同樣不忘的,還有恩情!”
  說到這裏,南子的目光壹下子變得柔和了許多。
  “前年,當宋人面臨樂大心政變奪權,四公子亂命弒君,鄭國、衛國趁火打劫,向氏引吳國虎狼之兵入寇,當宋人仿徨無助,面臨亡國亡社稷之危時,是趙氏,是趙氏君子救了宋國!”
  南子眼中閃爍著異彩,仿佛看到在她將宋景公狠狠推下桐宮高臺時,躍馬入商丘的趙無恤。他是她生命裏的太陽,而她則願意做壹輪月亮,縱然永遠無法在天穹上同輝,卻能時刻反射他的光輝。
  “時日俱喪,吾與汝皆亡!”這本是壹句詛咒,可到了南子這裏,卻代表了她的決心,不管別人有沒有,反正她是有為趙無恤霸業添火,事成則壹榮俱榮,事敗則壹絲俱死的決心。
  “是趙氏支持了宋國,保護宋人不受敵邦侵擾。商丘能夠保住,宋國的社稷能夠殘存,我這區區弱女子不用被夫差掠奪到吳國蠻荒之地去任人淩辱,都是依仗趙氏君子的德澤。為了報答他,我帶著國君,帶著商丘宋人,在微子啟的祖靈,在天道和眾神面前,立下了壹個誓言:宋國欠趙氏壹份恩情,壹份永遠也償還不完的恩情。”
  “故壹旦趙氏有難,宋人決不退縮!”南子現如今是堅定的主戰派,她利用自己的權術和在國內的威望,壓服了主張置身事外的皇氏,宋國的戰爭機器在秋收後全面開動。
  壹向不喜歡戰爭的孔丘垂目:“看來宋國的決心,丘是挽回不了了,公女推崇天道鬼神,居然是為了戰爭。”
  雖然知道孔丘在帷幕外看不見自己,南子還是高高昂起了下巴:“不錯,而且夫子在商丘反對天道、鬼神的言行,恐怕會讓宋人動搖參戰的決心,與宋國的國策不符……”
  “公女想要我如何?”
  “我要夫子離開宋國!”
  言罷,不等孔丘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南子嘴角露出了壹絲小女子私仇得報的得意淺笑。
  “這不是懇求,是已經交由國君同意的決定,南子這次請夫子入宮說話,正是為了告知妳這件事:宋君已決定,將夫子驅逐出境!”
  ……
  他曾有心入齊為政,卻被自己壹直佩服的晏嬰所嫌棄,說他“能言善辯卻不能用法度來治國,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制度,與太公的簡略風俗相反,若打算用這壹套來改造齊國,恐怕不是治民的好辦法。”
  於是孔子在齊國得不到齊侯任用,只能壹事無成地回到魯國。
  在魯國的事情自不必多說,他的理想建立在不靠譜的魯君和脆弱的三桓之上,註定無法長久,被竊國大盜的強權沖刷得支離破碎,只能惶惶出走。
  現如今,他在宋國再度折戟了……
  孔丘在殿內呆了半個時辰,進去前他心情是昂揚向上的,天人之辯的勝利讓他心中再度生出了壹絲希望。
  可出來時,孔子雖然還舉止有禮,身上的氣場卻徒然收斂,那些亦步亦趨背後,僅僅是保留自己最後壹分顏面而已。
  入宮時腳步輕快,出宮時卻感覺步履艱難,等他終於到了宮門處,卻見弟子顏回和子路正擔憂地看著自己。
  “夫子,如何?宋君怎麽說?”
  孔子笑了笑,無奈地搖了搖頭,他有些不知道要如何對兩位弟子開口,說宋君與南子限他半月內離宋,他們又要開始流離失所的生活了?
  實在是說不出口啊,顏回、子路,這些得意弟子們哪壹個不是能做卿大夫宰臣,甚至壹國司馬的人才。卻拋棄了前程,跟著自己在列國間仿徨遊走,學而優則仕,可他們的大好年華,卻耽誤在路上了……
  但屋漏偏遭連夜雨,就在這時,遠處的街道上卻來了兩名腳步匆匆的弟子,是原憲和公良孺。他們到近處後氣喘籲籲地說道:“夫子,就在方才,有壹隊宋兵徑自去了吾等平日習禮的大桑樹處,將樹伐掉了!”
  “啊!”
  眾弟子十分驚訝,但卻在孔子的預料之中。
  “宋國的官府這是在公然宣布,此邦不歡迎吾等修習周禮的儒者……”
  詩有言: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可就算他復歸邦族,卻依然受人嫌棄,比起主動離開魯國,被祖籍所在的宋國驅逐同樣讓孔丘難過。
  事到如今,他也分不清南子如此刁難他們師徒,究竟是出於她所宣稱的公義,還是出於小女子心裏的私仇了。
  孔丘回過頭去,看著那些南子曾在的偏殿,臉色晦暗不定地小聲說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走就走,天下之大,我就不信,竟無處能容下夫子的壹張案幾!”
  不過弟子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在諸侯間奔波,號稱就算孔子乘船出海,去九夷之地也要緊緊跟隨的子路大咧咧地說道:“既然吾等不容於宋,那接下來應該去哪?”
  去哪……這是個困難的問題。
  在夏天時,孔子曾接到過壹份來自晉國的邀請,中牟宰佛肸邀請他去做客。但那時候孔子與宋國官府的矛盾還沒大到不相容的地步,而且子路也表示不願他去,所以才作罷。
  現如今,就算想去也去不了了,據說中牟已經投降趙氏,投佛肸等同投趙,這是孔丘不能接受的。
  望著弟子們殷切的目光,孔丘終於下定了決心:“向西,吾等去子產的故鄉,去鄭國!”
  ……
  九月九,宜登高。
  這壹天風和日麗,天高雲淡,邯鄲城南的壹座小丘上,有十余個人正登高遠望,中間壹位青年將領頭上攜佩茱萸,腰間掛寶劍,左右眾人或是披甲帶劍的虎賁,或是衣著幹練的軍中僚吏。
  正是趙無恤及其屬吏們,丘陵下則是密密麻麻的營帳,兩萬大軍已經兵臨邯鄲!
  “中牟宰,妳博學多聞,可知道這九月九有什麽來歷?”無恤登高眺望片刻後,回首問身旁那清瘦的中年士人。
  佛肸被要求帶著中牟兵隨軍,而且軍權還被剝離,他自然清楚趙無恤對自己是有提防的,他過去再特立獨行也沒用,如今虎落平陽,只能唯趙氏之命是從。
  “《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這壹天應當命家宰拿出八月豐收的糧食,登高崗饗天帝、祭祖……”
  佛肸說完瞥了壹眼趙無恤頭上佩戴的茱萸,不過這重九日戴茱萸的習慣,他還是頭壹次見到。
  無恤頷首,重陽節的雛形在春秋已經出現,不過只存在於天子諸侯和卿大夫等權貴之家,到戰國秦漢才會流傳到民間去,至於插茱萸,算是他的首創。
  趙無恤是這樣解釋的:“如今邯鄲、柏人、新田、臨淄不知有多少人在害怕我,詛咒我,茱萸乃避邪之物,佩之無妨。”
  眾人稱是,不少心思機敏的僚吏紛紛效仿,於是眾人登高後或插茱萸,或佩九月盛開的菊花。
  無恤又道:“中牟宰說的不錯,今日族中兄弟當匯聚到壹起,登高處,獻上祭品,以謝天帝、祖先恩德,只可惜啊……”
  只可惜,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趙無恤指著遠處墻垣分明的邯鄲城道:“只可惜趙氏有壹個離家多年的小兄弟邯鄲,入冬前,必要讓他歸順伏拜!”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