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
2025-2-12 17:41
【犧牲】
在不安與等待中,十八日的夜晚到來。
此時的島津義弘站在旗艦上,信心十足地向著目的地挺進。之前的泗川之戰,雖然他只是僥幸撿了個便宜,但畢竟是勝了,又被人捧為名將,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之所以跑來救小西行長,倒不是他倆關系多好,無非是二桿子精神大爆發,別人不幹,他偏幹。
此外,他已認定,明軍圍困小西行長,必然放松外圍的戒備,更想不到日軍去而復返,此時進攻,必能壹舉擊潰明軍。
在這個世界上,笨人的第壹特征,就是自認為聰明。
事實印證了島津義弘的猜想,明軍以往嚴加防範的露梁海峽,竟然毫無動靜,由壹萬五千余人組成的日軍艦隊,就此大搖大擺地開了進去。
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沒能領到回航的船票。
日軍的艦隊規模很大,共有六百多條船,隊列很長,當後軍仍在陸續前進之時,前軍的島津義弘已依稀看到了前方的貓島。
但他永遠不可能到達那裏了,因為當最後壹條船進入露梁海口的時候,等待已久的鄧子龍發動了攻擊。
鄧子龍手下的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隨他從浙江前來此地,雖然名不見經傳,卻絕非尋常。在五十多年前,這支隊伍有壹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俞家軍。
在當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抗倭之戰中,兩位大明名將分別創建了專屬於自己的軍隊:戚家軍,以及俞家軍。
俞大猷熟悉海戰,是唯壹堪與徐海對敵的明朝海軍將領。而他所創建的俞家軍,大都從漁民中選取,熟悉水性和流向,善於駕船,並經過嚴格的訓練,多次與倭寇海盜交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堪稱明朝最精銳的水軍。
經過五十年的淬煉與更替,他們來到了朝鮮,露梁海。
接到進攻命令後,鄧子龍部從埋伏處突然駛出,將日軍歸路堵死,並以十只戰船為壹組,向日軍艦隊發起多點突襲。
這是壹個致命的打擊。由於日軍隊列過長,而且毫無防備,轉瞬之間,後部上百條戰船已被切成幾段。雖然日軍人數占優,卻陷入明軍分割包圍,動彈不得。
包圍圈內的日軍壹片慌亂,他們紛紛拿起武器,準備和跳上船的明軍肉搏。然而,明軍戰艦卻絲毫不動,保持著詭異的平靜。
日軍的疑問沒有持續太久,便聽到了答案——可怕的轟鳴聲。
明軍的第二波攻擊開始,不用跳幫,不用肉搏,因為在鄧子龍的戰艦上,裝備著壹種武器——虎蹲炮。這是壹種大型火炮,射程可達半裏,雖然威力壹般,炮彈飛個幾百米就得掉入水裏,但近距離內打日軍的鐵皮木頭船,還是綽綽有余。
就這樣,在炮轟、哀號和慘叫聲中,日艦隊後軍損失慘重,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
當炮聲響起的時候,前軍的島津義弘立即意識到,中埋伏了。
但很快,他就顯示出了驚人的鎮定與沈著,並作出了正確的判斷——繼續前進。
後軍已經深陷重圍,敵軍兵力不清,所以目前唯壹的方法,就是攻擊向前,與順天的小西行長會師。只有這樣,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在島津義弘的指揮下,日軍艦隊拋棄了後軍,不顧壹切地向前挺進。
然而,他們沒能走多遠。
當島津義弘軍剛剛沖出露梁海時,便遭受了第二次致命的打擊——李舜臣出現了。
被冷落三年後,李舜臣終於再次成為了水軍統領。但他於三個月前上任時,迎接他的,卻只有兩千多老弱殘兵和壹些破爛的船只,因為他的前任元均在戰死的同時,還帶走了許多水軍艦船作為陪葬。
此時,明朝水軍尚未到來,日軍主帥藤堂高虎率領艦隊橫掃朝鮮海峽,無人可擋,而李舜臣,什麽都沒有。
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余條戰艦,闖入鳴梁海峽。
李舜臣得知消息後,即刻率少量龜船出戰,確切地說,是十二條。這已經是他的全部家當。
四百對十二,於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雖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軍天才,此戰也必敗無疑,除非奇跡發生。
但事實告訴我們,奇跡,正是由天才創造的。
戰役結局證明,藤堂高虎的水軍技術,也就能對付元均這類的廢物。經過激戰,李舜臣輕松獲勝,並擊沈四十余艘敵艦,殲滅日水軍三千余人,日軍將領波多信時被擊斃,藤堂高虎身負重傷,差點兒被生擒,日軍大敗,史稱“鳴梁海之戰”。
對李舜臣而言,這不過是光榮的開始,而露梁海,將是傳奇的結束。
當日軍艦隊出現在視野之中時,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攻擊令。
此時,島津義弘的心中正充滿期待。他已經看見了前方的貓島,如此靠近,如此清晰,只要跨過此地,勝利仍將屬於自己。
然後,他就聽見了炮聲,從他的側面。
在戰場上,軍隊的側翼是極其脆弱的,壹旦被敵方襲擊,很容易被攔腰截斷,失去戰鬥能力,其作用類似於打群架時被人腦後拍磚,是非常要命的壹招。
很明顯,龜船比磚頭厲害得多,在李舜臣的統壹指揮下,這些鐵甲烏龜直插日軍艦群,幾乎不講任何戰術,肆無忌憚地亂打亂撞。在這突然的打擊下,日軍指揮系統被徹底攪亂,混作壹團,落海喪生者不計其數。
然而,就在這最為混亂的時刻,島津義弘卻並沒有慌亂。
作為壹位優秀的指揮官,他保持了清醒的意識。在攻擊發起的那壹刻,他已然確定,敵人來自側翼。
而他的前方,仍然是壹片坦途,很明顯,明軍並未在此設防。
那就繼續前進吧,只要到達順天,壹切都將結束。
按照之前的計劃,當鄧子龍的第壹聲炮聲響起時,陳璘起航出擊。
出於隱蔽的需要,陳璘的軍隊駐紮在竹島,這裏離露梁海較遠,需要行駛壹段,才能到達會戰地點。
而在此之前,島津義弘將有足夠的時間通過空虛的貓島海域,成功登陸順天。
然而,陳璘並不著急,因為他知道,那看似無人防守的貓島,是島津義弘絕對無法逾越的。
拼死前行的日軍艦隊終於進入了貓島海域,然而就在此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在壹片寧靜之中,位居前列的三艘戰艦突然發出巨響!船只受創起火,兩艘重傷,壹艘沈沒。
沒有敵船,沒有炮火,似乎也不是自爆,看著空無壹人的水域,島津義弘第壹次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懷疑——有鬼不成?!
這是壹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在那片看似平靜的海面下,壹種可怕的武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它的名字,叫做水雷。
明代水雷,是以木箱為外殼,中間放置火藥,根據海水浮力,填充重量不等的重物,以固定其位置,並保持漂浮於海面之下,以便隱蔽及定位。
當然了,關於這東西,我也就了解這麽多,相關細節,如引爆及防水問題本人壹概不知,唯壹能確定的,就是這玩意兒確實能響、能用。
陳璘的自信,正是來源於此。
島津義弘卻依然是滿腦子糨糊。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壹個極為危險的地方,如果繼續前進,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他下令,停止前進。
前行已無可能,絕望的日軍只得掉頭,向身後那個可怕的敵人發起最後的沖鋒。
敵人的回歸讓李舜臣十分興奮,他知道,最後的決戰即將開始。
在亂軍之中,李舜臣親自擂鼓,率旗艦沖向日軍艦群。
此時日軍雖受重創,但主力尚存,李舜臣竟然孤軍沖入敵陣,應該說,他很勇敢,但勇敢的另壹個解釋,就是愚蠢。
估計是打藤堂高虎之類的廢物上了癮,李舜臣壓根兒就沒把日軍放在眼裏,壹路沖進了日軍中軍。然而,島津義弘用實際行動證明,作為二桿子的優秀代表,他並不白給。
很快,身經百戰的島津水軍便理清了頭緒,組織五十余條戰船,將李舜臣的旗艦圍得嚴嚴實實,不斷用火槍、弓箭射擊。雖然龜船十分堅固,也實在扛不住這麽個打法,船身多處起火,形勢不妙。
眼看李舜臣就要落海餵魚,陳璘趕到了。
我確信,這兩個人之間的交情是很鐵的,因為發現李舜臣被圍之後,陳璘不等部隊列陣,便義無反顧地沖了進去,而此時他的身邊,僅有四條戰艦。
於是,他也被圍住了。
此時,已是十九日清晨。
無論島津義弘、陳璘,或是李舜臣,都沒有料到,戰局竟會如此復雜。明朝聯軍圍住了日軍,日軍卻又圍住了明朝兩軍主帥,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已經成了壹團亂麻。
而第壹個理出頭緒的人,是島津義弘。
在他的統壹調配下,日軍開始集中兵力,圍攻陳璘和李舜臣的旗艦。
陳璘的處境比李舜臣還要慘,因為他的旗艦不是龜船,也沒有鐵刺鐵鉤,幾名敢玩命的日軍趁人不備,拼死跳了上來,抽刀直奔陳璘而去。
事發突然,船上的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關鍵時刻,陳璘的兒子陳九經出場了。
這位仁兄很是生猛,拼死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刀,被砍得鮮血淋漓,巋然不動(血淋漓,猶不動)。
明軍護衛這才反應過來,壹擁而上,把那幾名日軍亂刀砍死。
驚出壹頭冷汗的陳璘沒有絲毫喜悅,他很清楚,日軍包圍圈越來越小,跳上來的人會越來越多,援兵到來之前,如果不玩壹招狠的,下個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沈吟片刻後,他作出了壹個決定。
很快,奇特的景象出現了,逐漸靠攏的日軍驚奇地發現,陳璘的旗艦上竟然看不到任何士兵!船上空空蕩蕩,無人活動,十分之安靜。
這是十分詭異的壹幕,但在頭腦簡單的日軍士兵看來,答案十分簡單:陳璘船上的人,已經全部陣亡。
於是他們毫無顧忌,紛紛跳了上去。
然而,他們終究看到了明軍,在即將著陸的時候。
其實明軍壹直都在,只不過他們趴在了甲板上。
為了給日軍壹個深刻的印象和教訓,陳璘命令,所有明軍壹律伏身,並用盾牌蓋住自己(挨牌而伏),手持長槍,仰視上方,當看見從天而降的人時,立即對準目標——出槍。
伴隨著淒厲慘叫聲,無數士兵被紮成了人串。這壹血腥的場景徹底嚇住了日軍,無人再敢靠近。
趁此機會,圈外的部分明軍戰艦沖了進來,與陳璘會師,企圖攻破包圍圈。但日軍十分頑固,死戰不退,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然而,就在這戰鬥最為激烈的時刻,陳璘的船上突然響起了鳴金聲。
按日軍的思維,鳴金,就是不準備打了,可如今大家都在海上,且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沒有收兵回營這壹說,您現在鳴金,算怎麽回事?
而明軍戰船在收到這壹信號後,卻極為壹致地停止了攻擊。日軍不明就裏,加上之前吃過大虧,也不敢動,平靜又壹次降臨了戰場。
這正是陳璘所期盼的,因為這壹次,他並沒有故弄玄虛,之所以鳴金,只因為他需要時間,去準備另壹樣秘密武器。
他得到了足夠的時間。
隨即,日軍看到了另壹幕奇景,無數後部帶火的竹筒自明軍艦上呼嘯而出,重重地擊打在自己的船上,所到之處爆炸起火,濃煙四起,日軍艦隊陷入壹片火海。
這種武器的名字,叫做火龍出水。
雖然許多年後,面對拿火槍的英軍,手持長矛、目光呆滯的清軍幾乎毫無抵抗之力,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幾百年前的明軍,卻有著先進的思維、創意,以及登峰造極的火器。
火龍出水,就是明代軍事工業最為優秀的傑作。
該武器由竹筒或木筒制成,中間填充火藥彈丸,後部裝有火藥引信,射程可達兩百步,專門攻擊對方艦船,是明軍水戰的專用武器,點燃後尾部,帶火在水上滑翔,故稱為火龍出水。這也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早的艦對艦導彈雛形。
什麽新玩意兒都好,反正日軍是經不起折騰了,陳璘和李舜臣趁機突圍,開始組織追擊。
至此,戰場的主動權已完全操控在陳璘手中,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
在貓島設下水雷,在觀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陳璘計劃的那樣,日軍的所有去路被壹壹切斷,與順天敵人會師的夢想也徹底破滅,然而,他依然疏漏了壹點:失敗後的敵人,將只有壹個選擇——撤退。
而撤退的唯壹通道,是露梁海。
此時防守露梁海的,是鄧子龍,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島津義弘已無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壹的奢望,就是逃離此處。
在這最後的時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窮寇莫追”這個成語。遭受重創的日軍艦隊再次聚攏,不顧壹切地向堵截他們去路的鄧子龍水師發動了近乎瘋狂的進攻。
明軍畢竟人少,在日軍的拼死攻擊下,防線漸漸不支,行將崩潰。
關鍵時刻,鄧子龍出現了。
他雖然年過七十,卻依然挺身而出,率領自己的旗艦,不顧壹切地沖入日軍船陣,因為這是唯壹能夠阻攔日軍、爭取時間的方法。
鄧子龍的戰艦成功地吸引了日軍的註意。在數十艘日艦的圍攻下,鄧子龍的船只很快起火燃燒。部下隨即請示,希望鄧子龍放棄此船,轉乘小艇,暫避他處。
然而鄧子龍回答:
“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然後,他整裝正容,在那艘燃燒的戰艦上,堅持到人生的最後壹刻。
堅守自己的崗位,無論何時、何地。在他看來,這是他應盡的職責。
從軍四十余年,壹貫如此。
【懷念】
鄧子龍戰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擋住了日軍的退路。
在島津義弘看來,失去將領的明軍很快就會被擊潰,並乖乖地讓開道路。
但是他錯了。
此時的明軍已不再需要指揮,當他們目睹了那悲壯的壹幕,怒火被徹底引燃之時,勇氣和憤怒已經成為了最為偉大的統帥。
在復仇火焰的驅使下,鄧子龍的浙兵發動了潮水般的逆襲,日軍節節敗退,被趕回了露梁海內。
在那裏,他們又遇見了分別不久的老朋友:陳璘和李舜臣。
陳璘軍、李舜臣軍,再加上退進來的島津軍和追擊的鄧子龍軍,露梁海裏布滿戰艦,可謂是人滿為患。
島津義弘軍的末日終於來臨。等候已久的陳璘和李舜臣對日艦發動了最後進攻,數百門艦炮猛烈轟鳴,無數日軍不是被炮彈當場炸死,就是跳海當飼料。在刺鼻的硫黃和血腥味中,伴隨著燃燒的烈焰,藍色的露梁海壹片赤紅。
這就是曾經橫行海上、驍勇善戰的島津水軍的最後壹幕,也是古往今來侵略者的必然結局。
絕望的日軍開始了最後的反撲,但已於事無補,在大炮的轟鳴聲中,他們都將前往同壹個世界。
然而,就在最終勝利的時刻即將到來的時候,壹個意外發生了。
在戰鬥中,李舜臣又壹次身先士卒。考慮到之前他只有十二條破船就敢打日軍四百條戰艦,而今正值痛打落水狗,不表現壹把實在說不過去。
但就在他奮勇沖擊的時候,壹顆子彈飛來,擊中了他的胸膛。
這是壹件極為匪夷所思的事情,此時明朝聯軍占盡先機,日軍已是強弩之末,壹盤散沙,打壹槍就得換個地方,基本屬於任人宰割型,行將崩潰。
敵軍已被包圍,兵力武器占優,士氣十分振奮,殘敵不堪壹擊,這就是當時的戰況。且李舜臣乘坐龜船,四周都有鐵甲包裹,射擊空隙有限,說難聽點兒,就算站出去讓人打,都未必能被擊中。
然而,李舜臣還是中彈了。
在這世上,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比如二戰時的蘇軍大將瓦杜丁,自出道以來身經百戰,什麽惡仗、硬仗、找死仗都打過,斯大林格勒挺過來了,庫爾斯克打贏了,追得德軍名將曼斯坦因到處跑。如此猛人,竟然在戰役結束,到地方檢查工作的時候,遇上了壹幫土匪,腿上挨了壹冷槍,按說傷也不重,偏偏就沒搶救過來,就這麽死了。
李舜臣的情況大致如此。
身負重傷的李舜臣明白,他的使命即將結束,但這場戰役並未終結。
於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身邊的部將李莞留下了這樣壹句話:
“我就要死了,但現在戰況緊急,不要透露我的死訊。請妳接替我的位置,以我的名義,繼續戰鬥下去。”
這也是他的最後遺言。
在戰場上,唯壹的衡量標準就是勝負,因為只有勝利者的故事,才能流傳下來。
所以李舜臣依然是幸運的,他雖沒能看到勝利的來臨,但他的壹切都將作為勝利者的傳奇傳揚萬世,正如他所寫過的那首詩:
〖全節終須報,成功豈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辭!〗
節已報,心已定,便已成功,再有何辭?
伴隨著李舜臣的逝去,日軍迎來了自己的最後命運。在明朝聯軍的全力猛攻下,戰鬥變成了屠殺,日方四百余艘戰艦被擊沈,壹萬余人陣亡,日軍慘敗。
但要說日軍毫無亮點,那也是不客觀的。要特別提出表揚的,就是島津義弘先生。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逃跑本領可謂舉世無雙,在拋下無數墊背、送死的同胞後,他終於逃了出去,雖然此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了幾十條破船和幾百名士兵。
萬歷二十六年(1598)十壹月十九日中午,歷時壹天半的露梁海大戰正式結束。日軍精銳第五軍全軍覆沒,史稱“露梁海大捷”。
露梁海大捷後,翹首企盼的小西行長部終於徹底崩潰,紛紛化整為零,四散奔逃。小西行長不落人後,率殘部趁明軍不備,乘船偷渡出海,經過千辛萬苦逃回日本,余部大部被殲。
至此,抗倭援朝戰爭正式結束,此戰歷時七年,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徹底勝利,以及日本軍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七年前,那杯由邪惡與野心釀成的苦酒,最終澆到豐臣秀吉的墳頭上。
活該,死了也該。
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無論此時,或是三百四十年後,歷史都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相同的道理:
無論何時何地,總會有那麽幾個不安分的侵略者,他們或許殘暴,或許強大,或許看似不可戰勝,但終將被埋葬。
戰爭結束了,勝利也好,失敗也罷,參戰的主角們都有了各自的結局。兩年後(1600),超級“忍者”德川家康終於發作,集結兵力,準備欺負豐臣秀吉的孤兒寡婦。死硬派小西行長當即連同石田三成等人,組成西軍,出兵迎戰。
但滑稽的是,出於對小西行長、石田三成的極度憎恨,作為豐臣秀吉的鐵桿親信,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當機立斷,放下與德川家康之間的敵我矛盾,毅然投入轟轟烈烈的內部矛盾中,加入東軍,跟小西行長玩命。
而最搞笑的,莫過於島津義弘。此人和豐臣秀吉關系本就不好,開戰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並奉命去幫助守城。結果城裏的人未接通報,以為他是敵人派來忽悠的,不但沒有開門,還對他放了幾槍。
換了別人,無非是回去找德川家康告壹狀,之後該幹嗎還幹嗎,可這位就不同了,二桿子精神再起,操著家夥,連夜投小西行長去也。
經過妳來我往數個回合,這壹大幫子人終於在日本關原碰上了,展開死磕。經過壹天戰鬥,西軍敗退,小西行長戰敗後逃走,後又被擒獲斬首。島津義弘還是壹如既往地跑了路,後來托人求情,撿了壹條命。
豐臣秀吉創立的事業就此完結。
但歷史的懲罰並未結束。十五年後(1615),戰火再起,在大阪夏季戰役中,德川家康攻克了豐臣家的最後據點大阪城,豐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裏,豐臣家族滅亡,斷子絕孫。
我不是報應論者,但這壹次,我信。
此後,德川家康統壹日本,並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他著力與明朝恢復友好關系,發展經濟,頗有建樹。
朝鮮失去了李舜臣,卻迎來了和平,回復了平靜的生活。為紀念那些為了朝鮮人民的安寧和自由而犧牲的明軍將士,朝鮮政府修建了大報壇,每年祭祀,以表示對明朝仗義相助的感激,並提醒後輩不忘報恩。
現在,大報壇已經消失了,為什麽消失,我不知道。
明朝的大軍得勝歸來,萬歷並沒有虧待他們,將領之中,麻貴升任右都督,陳璘和劉綎也升了官。
當兵的也沒白幹,為表彰群眾,據說萬歷從國庫裏撥出了八萬兩白銀,作為對士兵的封賞。當然,具體到每個人的頭上,壹層扒壹層,外加還有陳璘這樣的領導,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說了。但無論如何,也算夠意思了。
雖然在七年之中,曾有過無數的曲折,遇上許多的困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但這壹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打贏了。
所謂正義、邪惡、侵略、暴行,大多時候都是毫無意義的胡扯,衡量戰爭的唯壹且永遠的準則,就是勝利,或失敗。
用黑暗的暴力維護了光明的正義,這就是明朝創立的不朽功勛。
這場戰爭的最後結局大致如此,十分清楚,但有趣的是,幾百年後,歷史對於這場戰爭的評價,卻十分之不清楚。
具體情況大致如下:日本的史料表示,這是壹場延續了戰國光榮以及名將光輝的戰爭,雖然未必光彩(這壹點,他們是承認的)。
朝鮮(韓國)的史料則認為,這場戰爭之所以勝利,主要是因為李舜臣和朝鮮義軍(無奈,政府軍的表現實在太差),至於其他方面的因素,當然是有的,但似乎也是比較次要的。
而明朝方面……基本沒什麽動靜。
現象是奇怪的,但原因是簡單的,因為在明朝看來,這場戰爭,壓根兒就不是什麽大事。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謂的抗倭援朝戰爭,在史學界實在不算個啥,也沒聽說哪位專家靠研究這事出了名。即使在明代,它也只是“萬歷三大征”的壹部分而已,史料也不算多,除了《萬歷三大征考》還算是馬馬虎虎外,許多細節只能從日本和朝鮮史料中找。
說起來,也只能怪我國地大物博,什麽事都有,什麽人都出。就規模而言,這場戰爭確實不值壹提,打了七年,從頭到尾,明軍的總人數不過四萬左右,直到最後壹年,才勉強增兵至八萬,且打兩個月就收了場,架勢並不算大。
而日本為了打這場仗,什麽名將精兵之類的老本全都壓上去了,十幾萬人拉到朝鮮,死光了再填,打到後來,國內農民不夠,竟然四處抓朝鮮人回去種田,實在是頂不住了。
朝鮮更不用說,被打得束手無策、奄奄壹息,差點兒被人給滅了,國王都準備外出避難,苦難深重,自然印象深刻。
相比而言,日本是拼了老命,朝鮮是差點兒沒命,而明朝卻全然沒有玩命的架勢,派幾萬人出國,軍費糧食自己掏腰包,就把日本辦挺了,事後連戰爭賠款都沒要(估計日本也沒錢給)。
什麽叫強大?這就叫強大。
事實上,在進行這場戰爭的同時,明朝還調兵十余萬,圍剿四川方向的楊應龍叛亂。在萬歷同誌看來,這位叫楊應龍的土財主(土司),比豐臣秀吉的威脅更大。
基於以上理由,在宣傳方面,明朝也是相當落後。戰爭結束後,在日本,明明表現不咋樣的加藤清正、島津義弘都被捧上了天,所謂“虎加藤”、“鬼石曼子”壹波接壹波地吹,從沒消停過。
朝鮮方面,貨真價實的李舜臣自不必說,死後被封公爵,幾百年下來,能加的榮譽都加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至於明朝,對相關人員的處理,大致是這樣的:
戰後,劉綎、陳璘任職都督同知(從壹品),算是升了半級。當然,也不是白升的,幾個月後,這二位仁兄就被調去四川播州的窮山惡水,因為在那裏,還有個楊應龍等著他們去收拾。
英勇獻身的鄧子龍也得到了封賞,他被追賜為都督僉事(從二品),並得到了壹個世襲職位,給兒子找了個鐵飯碗。
僅此而已。
但和李如松比起來,以上的幾位就算不錯了。這位仁兄智勇雙全、能征善戰,幾乎以壹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局,是朝鮮戰爭中最為傑出的軍事天才。
可這位蓋世英雄,死後不但沒人捧,還差點兒被口水淹死第二遍。
說到底,都是言官惹的禍。
明代是壹個開明的朝代,言官可以任意發言,批評皇帝,彈劾大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民主。
可是民主過了頭,就有問題了,發展到萬歷年間,言官們已經是無所不罵,壞人要罵,好人也要罵,不幹事的要罵,幹事的也要罵,且職位越高,權力越大,罵得就越響。
而李成梁十分符合這個條件。這位兄弟鎮守邊界數十年,權大勢大,是最好的目標,外加他虧空貪汙之類的事情也沒少幹,下臺之後自然不招人待見,彈章堆得和山壹樣高,說什麽的都有。
李如松自然也未能幸免,加上他在朝鮮風光壹時,功勛卓著,就成了連帶打擊的對象。最扯淡的是禦史丁應泰,不但攻擊李如松本人,連他的戰績也要罵,說平壤戰役是小勝,日軍死傷極少,碧蹄館之戰是大敗,明軍死傷極多。
這還不算,他居然檢舉朝鮮與日本串通,說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要按照他的說法和算法,明軍的士兵估計都是死後從墳裏刨出來的(壹共也就四五萬人),日軍都是拿白鴿的和平使者(死傷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應該算是雙面間諜,明明和日軍勾結,偏偏還把日軍趕跑了。
這人不但無恥,還很無聊,彈劾壹封接著壹封,鬧到最後,連不愛搭理人的萬歷也忍不住了,直接給他下了個革職令,讓他滾蛋。
然而,從根本上講,封賞過少、彈劾過多的責任者並不是丁應泰,更不是萬歷,因為按照明朝的慣例和規定,像抗倭援朝這種規模的戰役,帶幾萬人出去打壹場,封賞就這麽少,彈劾就這麽多,大家都習慣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雖然可笑,卻很真實:
對明朝而言,這實在不是個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麽大事,自然就沒人管,自己不管,別人當然也不管,加上那些無聊的言官潑臟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單全收,日本和朝鮮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各說各話。於是,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就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爭議、誤解、謎團。
然而無論大小,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壹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壹群人為了遏止貪欲和邪惡,遠赴他鄉,進行過壹場偉大的戰爭,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裏,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此獻出了自己的壹切。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知道這壹切,知道有這樣壹場戰爭,有這樣壹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英勇奮戰,毫無畏懼。
為了那些無比的智慧、無畏的勇氣,以及無私的犧牲。
萬歷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總兵麻貴率軍凱旋歸來,明神宗在午門接見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厭其煩的程序儀式後,明神宗下旨,當眾宣讀大明詔書,通傳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
這是壹封詔書,也是壹個預言,因為在這份長篇大論之中,有這樣壹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第陸部 日暮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