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

歷史軍事

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章 徐階的覺醒

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

2025-2-12 17:41

  【徐階】
  粗略計算下,徐階應該算是壹個死過三次的人。當然,沒死成。
  弘治十六年(1503)十月,徐階誕生在浙江宣平,由於他的父親是松江華亭人(今上海市),所以後代史書把他算做松江人。
  徐階有著壹個幸福的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縣丞(八品),雖說官小,但畢竟是經濟發達地區,混口飯吃也不是太難。總體而言,他家還算比較富裕,比照成分大致相當於小型地主。
  雖然家境寬裕,不用上街賣報紙,滾煤球,也不用怕餓死凍死,但徐階卻曾比任何人都更靠近死神。
  他的第壹次死亡經歷是在周歲那壹年,家人抱著徐階在枯井邊乘涼,不小心摔了壹跤,自己倒沒怎麽著,拍拍屁股上的土站起來,壹琢磨感覺不對,手裏似乎少了點兒什麽東西,回頭壹看,徐階已經掉進井裏了。
  這可算是缺了大德,自由落體的徐階雖然沒有跌進水裏,卻也和井底硬地來了次親密接觸。
  我壹直認為,投井自盡算是個比較痛苦的死法,比投江差遠了,就如同而今的房地產市場,想死都找不到個寬敞的地方,還是投江好,想往哪兒跳就往哪兒跳,不用考慮落地面積,末了還能欣賞無敵江景,想看哪裏就看哪裏,誰也擋不住。
  枯井雖然摔不死人,但應該能摔殘,小徐階掉下井後,全家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半天才把他撈出來(沒有工程機械),等重見天日時,徐階兄卻既不哭也不鬧——暈過去了。
  他這壹暈可大了去了,無論如何搶救,掐人中、灌湯藥就是不醒,連續幾天都是如此,到了第三天,大夫告訴他們:快準備棺材。
  第四天,徐階醒了。
  徐階,繼續成長吧,下壹次妳會離死亡更近。
  正德二年(1507),徐階隨父親外出趕路,父親在前面走,他在後面緊跟著,在經過壹座高山的時候,徐階壹不小心,又出了點兒意外,當然,他並沒有掉進枯井,相對而言,他這次掉的地點比較特別——懸崖。
  等老爹聽見響聲回過頭來時,徐階已經跌落山崖。
  這位父親大人即刻放聲大哭,枯井多少還有個盼頭,懸崖底下就是閻王的地盤了,地府招人那叫壹收壹個準兒。
  痛快哭完了,還得去下面收屍,父親帶了幾個幫手繞到了懸崖下,可是左找右找卻始終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總不能飛了吧,父親擡起頭,看見了掛在樹上的兒子。
  從此以後,徐階的經歷就成了街知巷聞的奇談,所有的人都認為如此大難竟然不死,此人必有後福。
  這話似乎沒錯,從此徐階的生命踏入了坦途,但人生的最大壹次考驗仍在前方等待著他,只有經受住這次比死亡更為痛苦的折磨,他才能成長為忍辱負重、獨撐危局的中流砥柱。
  這之後的日子是平淡無奇的,正德八年(1513),徐階的父親辭去了公職,回到了華亭縣老家,在這裏,徐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十分聰明,悟性很高,四年之後,他壹舉考中了秀才,進入縣學成為生員。
  正德十四年(1519),十七歲的徐階前往南京參加鄉試,結果落榜,只得打道回府,繼續備考。
  但這對他而言未必是件壞事,因為就在第二年,壹個人來到了他的家鄉,並徹底改變了徐階的壹生。
  正德十五年(1520),壹位新科進士成為了華亭的知縣,他的名字叫聶豹。
  應該說聶豹是壹個稱職的知縣,而在公務之外,他還有壹個愛好——聊天,每天下班之後,他都會跑到縣學,和那班秀才壹起探討經史子集。
  正是在那裏,他遇到了徐階。
  當聶豹第壹次和徐階交談時,這個年輕人高超的悟性和機智的言辭就讓他大吃壹驚,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壹個前途不可限量的可造之材。
  於是,當談話結束,眾人紛紛散去的時候,聶豹私下找到了徐階,問了他壹個問題:是否願意跟隨自己學習。
  徐階不傻,他清楚這意味著什麽,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作了肯定的答復。
  自此之後,徐階拜聶豹為師,向他求學。
  但徐階沒有想到,這個看上去極為尋常的縣官,卻並非壹個普通人,他即將展示給徐階的,是壹個神秘新奇的世界。
  不久之後,徐階便驚奇地發現,聶豹教給他的,並不是平日談論的經史文章,更不是考試用的八股,而是壹門他聞所未聞的學問。
  在徐階看來,這是壹種極其深邃神秘的學識,世間萬物無所不包,而更為奇怪的是,連經世致用、為人處世的原理也與他之前學過的那些聖人之言截然不同。
  但他並沒有猶豫,在之後的兩年裏,他壹直在刻苦認真地學習鉆研著,日夜不輟。因為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與眾不同的老師正在教授給他壹種特別的智慧,並將最終成為他壹生中最為重要的財富。
  嘉靖元年(1522),應天府即將舉行鄉試,這壹年徐階二十歲。
  他對聶豹的欽佩和崇拜已經達到了頂點,在這兩年之中,他曾無數次發問,無數次得到解答,他掌握了聶豹所傳的精髓,了解了這套獨特的體系,但兩年來,仍然有壹個讓他十分好奇的疑問,沒有得到答案。
  於是在他離家赴考的那天,他向為自己送行的聶豹提出了這個最後的問題:
  “妳怎麽會懂得這麽多呢?”
  聶豹神秘地笑了:
  “那是另壹個人教我的。幾年前,我在江西求學之時(聶豹是江西吉安人)遇到壹人,聽其所講極為怪異,甚是不以為然,當時我年少氣盛,與他反復爭辯幾日,終於心服口服。”
  聶豹擡起頭,走出了他的回憶,看著這個即將踏上人生征程的年輕人,說出了最終的答案:
  “當日我雖未曾拜師,卻蒙他傾囊以授,我所教給妳的壹切,都是當年他傳授予我的,妳今此去前途未蔔,望妳用心領悟此學,必有大用。”
  “此學即所謂‘致良知’之心學,傳我此學者,名王守仁。”
  【致命的考驗】
  徐階牢牢地記住了王守仁這個名字,他拜別聶豹,就此翻開了自己傳奇人生的第壹頁。
  南京的鄉試十分順利,徐階如行雲流水般答完考題,提前交卷離開了考場,他很有信心,認定自己必可壹舉中第。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他自信十足的時候,他的卷子卻已經被丟在了落榜者的那壹堆裏。
  他的運氣實在不好,當時的應天府批卷考官看到他的卷子,卻如同是地球人看到了外星人,順手就往地上壹扔:這寫的是什麽玩意兒!
  就在徐階先生即將成為復讀生的時候,上天又壹次朝他微笑了。
  此時,主考官恰好走了進來,看見了這壹幕,他撿起了卷子,仔細看了很久,然後走到那位批卷官的面前,說出了自己的結論:
  “當為解元。”
  所謂解元,就是第壹名,目瞪口呆的批卷官半天才反應過來,卻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落榜。
  解元和落榜實在反差太大,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終於達成妥協,錄取徐階,不點解元。
  當時的徐階對這壹切絲毫不知,完全被蒙在鼓裏,不過無所謂,他已經獲得了更進壹步的資格,壹年之後,他將見識真正的大場面,去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們。
  嘉靖二年(1523),徐階前往北京,參加了會試,看來京城的考官水平確實不錯,他的文章沒有再受到非難,雖然沒有拿到會元,卻也十分順利地進入了殿試。
  徐階的心理素質還行,見了大老板也不怎麽慌張,鎮定自若地完成了自己的答題。殿試後,內閣大臣審讀答卷,看到他的文章,都極為驚訝,贊嘆不已,認為此科狀元非他莫屬。
  就在此刻,另壹個人走入審卷室,和鄉試時如出壹轍,他也找到了徐階的試卷。
  這個人叫林俊,時任刑部尚書,沒事遛彎路過,就順便進來看看,他拿起卷子認真地看了壹會兒,評語脫口而出:
  “好文章!當評第壹名!”
  這回麻煩了。
  應該說這位尚書大人給了個不錯的評價,可是問題在於,這話實在不該由他來說。
  說來慚愧,這位仁兄雖說愛才,也是高級幹部,卻有壹個缺點——人緣不好,當時的內閣大臣費宏等人和他有著很深的矛盾,平時就看他很不順眼,現在他突然來了這麽壹句,便就此作出了推論——此文作者與他有著不可告人的關系。
  托林大人的這壹聲吆喝,本來眾望所歸的狀元徐階就變成了探花徐階。
  頭等獎變成了三等獎,但也算湊合了,冤就冤點兒吧,不過,領導的眼睛畢竟是雪亮的,就在徐階金榜題名,去朝廷見考官、拜碼頭的時候,他的才能終於得到了肯定。
  在那裏,徐階見到了朝中第壹號人物——楊廷和。
  當這個二十壹歲的青年出現在這位官場絕頂高手面前的時候,楊廷和立即作出了判斷:
  “此少年將來功名必不在我等之下!”
  公報私仇的費宏也挨了領導的批評:
  “妳是怎麽做事的,為何沒有把他評為第壹呢?!”
  佩服、佩服,楊廷和先生這麽多年還真沒白混。
  發達了,探花徐階的前景壹片光明,比強光燈還亮,領導賞識他,作為高考全國第三名,翰林院向他敞開大門,壹條大道展開在他的腳下,庶吉士——升官——入閣,榮華富貴正等待著他。
  懷著極度的喜悅,徐階衣錦還鄉,他的父親激動萬分,自己壹生也只混了個正八品縣辦公室主任(縣丞),兒子竟然這麽有出息,這輩子算是賺大發了。母親顧氏也是壹把鼻涕壹把淚的,連話都說不出來。
  就在他們忙著興奮流淚的時候,壹個意想不到的訪客卻已悄然來到了門口。
  這個人就是聶豹,不久之前他剛剛得知,自己很快就要離開此地,去福建擔任巡按禦史,在這即將離別的時刻,他找到了徐階。
  在過去的日子裏,如同當年的那個人壹樣,他無私地將平生所學盡數傳授給了這個叫徐階的年輕人,但他十分清楚,這位學生雖然極為聰明,卻仍未能領會那最為精要關鍵的壹點。
  當他進入大堂,看到那個因過度喜悅而忘乎所以的青年時,他立即意識到,揭示那個秘訣的時候到了。
  “我就要離開這裏了,望妳多加保重。”
  徐階臉上的笑顏變成了錯愕,他張大了嘴,似乎想說點兒什麽。
  聶豹卻笑著搖搖手:
  “妳日後之前程無可限量,我沒有什麽禮物可以送妳,就為妳上最後壹課吧。”
  “心學之要領妳已盡知,但其中精要之處唯‘知行合壹’四字而已。若融會貫通,自可修身齊家,安邦定國。”
  聶豹頓了壹下,看著屏氣傾聽的徐階,繼續說道:
  “妳天資聰敏,將來必成大器,但官場險惡,仕途坎坷,望妳好自珍重,若到艱難之時,牢記此四字真言,用心領悟,必可轉危為安。”
  “即使日後身處絕境,亦須堅守,萬勿輕言放棄,切記!”
  徐階肅立壹旁,莊重地向老師作揖行禮,沈聲答道:
  “學生明白了。”
  然而,聶豹的反應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不,妳並不明白,”聶豹神秘地笑了,“至少現在還沒有。”
  嘉靖三年(1524),懷著滿心的喜悅和壹絲疑惑,徐階拜別聶豹,前往京城赴任。
  作為帝國的優秀人才,他進入翰林院,成為了壹名七品編修,這裏雖然沒有外放地方官的威風和油水,卻是萬眾矚目的中心,因為壹旦進入這裏,半只腳就已經踏入了內閣。
  此時的徐階少年得誌,前途看漲,還剛剛辦完了婚事,娶了個漂亮老婆,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好事都讓他壹人趕上了,可是到達人生頂點的徐階萬萬沒有想到,他剛摸到幸福大門的把手,就即將滑入痛苦的深淵。
  嘉靖三年(1524)八月,剛進翰林院的徐階板凳還沒坐熱,就接到了壹個不幸的消息,他的父親去世了。
  徐階是個孝順的兒子,他極為悲痛,報了父喪,二話不說就打起背包回了家,在家守孝壹待就是三年。
  剛到單位上班,領導沒混熟,同事關系也沒搞好,就回家晾了三年,也真算是流年不利,但徐階並不知道,這壹切不過是熱身運動,壹場致命的劫難即將向他襲來。
  嘉靖六年(1527),徐階回到了北京,官復原職,開始在翰林院當文員,整日抄抄寫寫,研究中央文件。
  平淡的日子過了三年,麻煩來了,從他看到張璁的那份奏折開始。
  之後的事情我們已經說過了,張璁要整孔老二,徐階反對,於是張璁要整徐階,最後徐階滾蛋。
  好像很簡單,事實上並不簡單。
  當徐階鼓起勇氣駁倒張璁的時候,他並不怎麽在意,大不了就是罷官嘛,妳能把老子怎麽樣?還能殺了我?
  沒錯,就是殺了妳。
  由於徐階罵得太痛快了,都察院的幾個禦史也湊了熱鬧,跟著罵了壹把,又惹火了張璁,這下徐階慘了,張先生缺少海壹樣的心胸,充其量也就陰溝那麽寬,他當即表示要把帶頭的徐階幹掉。
  天真的徐階萬沒想到,發表個人意見、頂撞領導竟然要掉腦袋,不過,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伸頭縮頭都是壹刀,索性豁出去了,死也不當孬種!
  他毫不畏懼,直接放話出來:要殺就殺,老子不怕!
  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徐階沒有想到,還有更為悲慘的命運在前方等待著他,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死亡從來就不是最狠毒的懲罰。
  就在他靜坐等待處罰的時候,另壹個噩耗傳來,他的妻子突然病逝了,只留下了壹個兩歲的孩子。
  徐階悲痛萬分,他成婚僅僅六年,妻子就永別而去,但更讓他痛苦不已的是,他連辦理妻子後事的能力都沒有,因為他得罪了張大人,不能四處走動,必須待在原地等候處理。
  事實上,在當時很多人的眼裏,徐階已然是必死無疑,因為根據路邊社報道,都察院已經放出風來,都禦史汪鋐受張璁指使,給徐階定了死罪。
  徐階終於沒有能夠逃脫死神的第三次玩弄,其實殺頭也沒什麽,眼壹閉,心壹橫,根據傳統說法,就當是多個碗大的疤(雖然治不好)。但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把妳關起來先不殺妳,吊著妳玩,讓妳感覺每壹天都可能是人生的最後壹天。
  徐階所承受的就是這樣的痛苦,每日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隨時都可能有人闖進來宣布他的死期,但除了死亡的恐懼外,他還有更為深切的痛楚——妻死子幼,而家裏的情形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臺詞——上有七十歲的老母,下有吃奶的孩子。
  正所謂辛辛苦苦二十年,壹夜回到解放前,為了遠大前程、幸福家庭,用了二十年,現在前程盡毀、家破人亡,卻只用了十幾天。
  有時候,天堂到地獄只有壹步之遙。
  這突然發生的壹切足以讓人發瘋,相信只要是人類,就會難以忍受。
  可是人生最痛苦的地方就在於,明明已經無法忍受,卻還要忍受下去。
  當都察院內定的死罪傳到徐階耳朵裏時,重壓之下的他終於忍無可忍了,於是他抖擻精神,決定,從頭再忍。
  不忍又能怎樣呢?
  徐階開始準備後事了,他叫來了自己的好友沈愷,交給他壹些銀兩,只委托他兩件事情:
  “請安葬我的妻子,把我的孩子帶回華亭老家,交給我的母親。”
  沈愷認真地點點頭,接受了他的委托。
  得到承諾的徐階放心了,他大聲地說道:
  “死就死吧,如今我已了無牽掛!請妳替我轉告張學士(即張璁,時任謹身殿大學士),此事我壹人所為,絕無悔意!”
  上天壹向是很幽默的,壹心求死的徐階偏偏還就死不了,都察院的處決意見送到刑部,恰好刑部的幾個司局級幹部是徐階的老鄉兼好友,就把這事給壓了下去,還四處幫他活動,最後終於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當然了,張璁是不會罷休的,既然殺不掉妳,就毀掉妳的前途,此後再也不用回翰林院上班了,更別想什麽尚書、內閣,老老實實地去福建吧。
  更為可惡的是,這位張學士還在皇帝面前狠狠地告了壹狀,搞得嘉靖也是激動異常,竟然讓人在柱子上刻下了八個大字——徐階小人,永不敘用,看樣子是害怕自己記性不好,把這事給忘了(事後證明他記性確實不好)。
  好了,有了這八字評語,徐階的前程就算到此為止了。
  但他沒有多說什麽,收拾行李便準備上路,而在赴任之前,他還要回壹趟華亭,去拜別在家的母親。
  徐階連殺頭都不怕,自然也不怕罷官,但對辛勤養育自己的母親,他始終懷著歉疚,榮華富貴已付諸流水,何以見母?何以報歸?
  但當他見到母親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錯了。
  母親顧氏聽他講完所有的經過後,卻欣慰地笑了:
  “妳因勇於直言而被貶官,這是我的榮耀啊!”
  然後她站起身,去為壹臉驚訝的兒子準備遠行的行李。
  畢竟我並非孤身壹人啊!徐階笑了。他最終下定了決心。
  出發,去福建!普天之下,豈有絕人之路!
  徐階是幸運的,因為綜合前人經驗,但凡上天要妳吃苦,壹定會有好處給妳,這次也不例外,如往常壹樣,老天爺早已準備好了壹份珍貴的禮物,等待著徐階去領取。
  當然了,在此之前,他不把徐階折騰個七葷八素是不會罷休的,因為老天爺他老人家的習慣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先收貨,再付款。
  【秘訣、醒悟】
  福建延平府的推官是個好位置嗎?
  答案是不,延平位於閩北位置,而且多是山區,在那裏當知府連轎子都沒法多坐,經常要騎馬,而推官更是夠戧,因為它專管司法以及各類刑事案件。
  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不巧延平完全符合這個條件,所以此地大案要案頻發,而且其司法系統的下屬官員大都由本地人擔任,包庇徇私,也十分難搞。如此看來,當年張璁發配他的時候還是經過壹番深思熟慮的。
  於是,當個子矮小的上海人徐階出現在當地屬下面前的時候,當慣了地頭蛇的人們幾乎同時確定:這人很快就會滾蛋的。
  總體上看,這句話的語法和真實性是沒錯的,但主語的指向並非徐階,而是他們自己。
  徐階上任後的第壹件事情,就是處理積案,托手下的福,延平府這幾年的司法成績十分突出,案件堆積如山,卻總不處理,監獄已經成為了延平最適合居住的地方,老犯人沒處理,新犯人又關進來,聲勢日益壯大。
  當年也沒有什麽羈押期限,說關妳就關妳,說多久就多久,完全就沒個譜。拖個三五年,判個壹兩年,審完後掐指頭壹算,當庭釋放也算是常事。
  於是徐階對下屬們說,從明天開始,加班加點審查案件。
  下屬們反應十分熱烈,紛紛表示壹定要協助領導搞好工作。徐階非常之高興。
  第二天,所有官員都按時報到,然而徐階卻驚奇地發現,這幫人雖然坐在了辦公室裏,卻只是壹心壹意地磨洋工,出工不出力,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徐階終於明白了,眼前的這群看似親切的部下,整日笑臉相迎,呼前擁後,背地裏卻搞非暴力不合作,推三阻四,其實只為壹個目的——把自己趕走。
  徐階憤怒了,他嚴辭訓斥了幾個怠工的官員,卻沒有想到,這些人的脾氣比他還大,當場就頂了他幾句,之後索性不來了。
  爛攤子丟給妳,看妳壹個人怎麽辦!
  徐階握緊了拳頭,他知道指望不上這些人了,但問題擺在眼前,壹個人怎麽辦呢?
  其實,很多事壹個人也是可以辦的,只要妳有足夠的決心。
  徐階打開了塵封的卷宗,開始逐件審查整理案件,在這個陌生的地方,他沒有助手、沒有朋友,在孤燈下艱難地工作,經過壹個多月的努力,他最終完成了這件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
  該判的判了,該放的放了,什麽千古奇冤、罪大惡極的也都處理了。這個世界第壹次徹底清靜了。
  地頭蛇們跌破了眼鏡,他們想不到,這個看上去白白凈凈的外地人竟然如此剽悍,可他們更想不到的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終結。
  在不久之後,徐階突然下令逮捕了幾個司法衙門的官員——那幾位非暴力不合作行動的領導人,罪名是貪汙受賄,以他們的那些爛底,這類證據實在並不難找。於是分流的分流,下崗的下崗。
  從此沒有人再敢和徐階作對,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在這個文弱書生的身體裏,蘊藏著極為可怕的力量。
  在很多記載中,這個故事常常被引用,以說明徐階的良好工作態度,並體現了其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的思想境界,等等。
  其實,事情並非那麽簡單。
  在這層光環的下面,隱藏著徐階性格的另壹面——先隱而後發,俗語又叫秋後算賬,或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而二十年後那些驚心動魄的事情,也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在這位斯文讀書人的心中,始終銘刻著這樣壹個人生信條——有仇必報。
  不久之後,徐階的名聲就隨著這件事情傳遍了延平,喜歡他的人很多,恨他的人也不少。幾位被他下崗分流的人還找來了當地的黑社會,揚言要給他放點兒血。
  於是有人找到他,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妳已經不是京官了,在這小地方撈點兒外快,混日子就行,何必那麽認真呢?
  徐階的回答是這樣的:
  “我雖官小,卻有職責在身,壹日不敢懈怠。此地雖偏,亦可勵精圖治!”
  說得好,說得好,可是勵精圖治的徐階先生,妳很快就會遇到壹個真正的麻煩,而這個麻煩,是妳無法解決的。
  事情是這樣的,延平壹帶雖然窮,卻還有個天然優勢——產礦。這礦出產的東西也比較特別——銀。
  當年那個時候,銀礦的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印鈔廠,只要能挖出來,就能用出去,還不用擔心通貨膨脹問題。
  延平是個民風剽悍的地方,所謂民風剽悍,通俗點講就是不讀書、敢鬧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吃白不吃。
  於是各地未經安全生產部門批準的小銀窯紛紛開張,四處刨坑挖洞,還勾結地方黑社會,稱霸壹方,魚肉百姓。
  剛剛斷完冤案的徐階意氣風發,他準備再顯身手,徹底解決這幫為害百姓的人渣。但讓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雖然三令五申,反復清查,情況卻絲毫沒有好轉。官員們依然喝茶聊天,惡霸們依然盜挖銀兩。
  徐階並不是個天真的人,他十分清楚,官員們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態度,是因為在那些被盜掘的銀子中,必定有屬於他們的壹份。
  官匪勾結,蛇鼠壹窩,沒有人肯執行他的命令。這壹次,徐階真的無計可施了,文件可以自己看,案件也可以自己審,但是要他手提鋼刀、深入虎穴剿匪,這玩笑可就開得太大了。
  最初,在徐階看來,這只是壹件他必須解決的治安案件,但他沒有想到,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將成為他壹生的轉折點。
  時間壹天天過去,事情卻毫無進展,在逐日的等待中,徐階開始疑惑了。
  即使在被張璁惡整、皇帝訓斥的時候,徐階也從未畏懼過,因為他壹直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的,是站得住腳的,但是現在他似乎有點兒心虛了。
  二十多年以來,雖然飽經風雨,但徐階始終是壹個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學到的四書五經,相信自己聽到的聖賢之言,那些歷史上的名臣名相和他們的不朽功績壹直都是他學習的榜樣。徐階曾經堅定地認為,只要信守聖人的教誨,遵循禮義廉恥,必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是現在出問題了,徐階驚奇地發現,雷厲風行、剛正不阿,在現實中失去了作用,至少在現在這件事情上,壹點兒作用也沒有。
  而他的屬下們並沒有相同的道德覺悟,也不打算培養類似的品德,他們並不理會徐階的苦心,只是站在壹旁冷眼旁觀,等待著徐階的離去,然後繼續獲取他們的利益。
  徐階想不通,他憤憤不平了,他出離憤怒了,這個世界怎麽會是這個樣子!
  它不是書中所記載的那個太平盛世,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這是壹個醜陋的世界,所有的人最為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
  所謂舍生取義,所謂心懷天下,在他那些貪婪的下屬心中,統統歸結為兩個字——放屁。
  絕望的情緒彌漫在徐階的心中,他突然發現,自己二十多年所信奉的聖人之道、處世原則原來竟然毫無用處,連福建延平府的幾個奸吏惡霸都解決不了,治理天下、青史留名?真是笑話!
  徐階終於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危機——信仰的危機,多年所學已然無用,世上還有什麽東西可以相信?可以堅持?!
  然而,他最終沒有放棄,因為他還有第二個選擇——良知之學,知行合壹。
  我的壹位哲學系畢業的好朋友曾經這樣對我說:大學裏不應該開設哲學本科專業,因為學生不懂。
  這是壹句至理名言,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為高深的智慧,哲學是無數天才壹生思考、生活的結晶,他們吃過許多虧,受過許多苦,才最終將其濃縮為書本上的短短數言。
  壹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是不會懂得這些的,他們太天真、太幼稚,他們或許能夠在考試中得到壹百分,卻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他們雖然手握真理,卻無法使用,滿懷熱情地踏入社會,卻被撞得頭破血流。
  徐階大致就是這樣壹個人,他也不懂,雖然他了解心學的所有內容,卻並不知道該怎樣去做。至於六年前聶豹告訴他的那四個字,則更是不得要領。
  什麽是知行合壹?答:就是知與行的合壹。評:廢話。
  徐階反復思考著這四個字,卻始終摸不著頭腦,聶豹說話時那鄭重肅穆的表情依然浮現在他的眼前,他肯定這位先生不是在拿他開涮。
  但問題是他怎麽都看不出這四個字有什麽作用,難道像念咒壹樣把它念出來,礦霸們就能落荒而逃,官員們就會老實辦事?所謂良知之學,所謂光明之學,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又有何用處?
  於茫茫黑暗之中,光明何處去尋?!
  百思不得其解的徐階沈默了,在官員們的冷眼旁觀和冷嘲熱諷中,他開始了漫長的思考。
  在痛苦的思索中,他終於發現,自己可能犯了壹個根本性的錯誤,他堅守二十余年的信念和原則是存在很大問題的。這套傳統道德體系或許是對的,卻並無用處。真正決定大多數人行為的,是另壹樣東西。
  只要找到這樣東西,就能解決所有的難題。於是徐階決定,否定自己所有的過往,把壹切推倒重來,去找到那樣東西。
  說教沒有用,禮義廉恥沒有用,忠孝節義也沒有用,這玩意兒除了讓人昏昏欲睡外,並沒有任何作用。
  在剝除這個醜惡世界的所有偽裝之後,徐階終於找到了最後的答案——利益。
  胸懷天下、舍生取義的絕對道德確實是存在的,可惜的是這玩意兒太高級,付出的代價太高,從古至今,除了個別先進分子外,大多數人都不願消費。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
  在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壹的真意,無論有多麽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於是在醒悟的那壹天,徐階丟棄了他曾信奉幾十年的文字和理念,面對那些肆無忌憚的礦霸、貪官,作出了壹個前所未有的決定。
  不久之後,徐階的隨從們驚奇地發現,幾乎在壹夜之間,那些霸占銀礦的地方黑社會突然退隱江湖,老老實實地回了家。
  在納悶和興奮的情緒交織中,他們向徐階通報了這個好消息,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徐階並沒有絲毫的驚訝和喜悅,似乎這早在他預料之中。
  而事實確實如此。
  幾天前,徐階帶領著幾個親信,來到了銀礦的所在地,他沒有去那裏的官衙,而是找到了另壹群人——當地的裏長。
  當然,這些所謂的裏長並不是什麽善類,盜礦的好處自然也有他們的壹份,就在他們不知這位大人來意、惶恐不安的時候,徐階亮出了底牌:鏟除那些礦霸,我將給妳們更大的利益。
  於是壹切都解決了,這些以往雷打不動的人突然煥發了生機,他們立刻動員起來,發動各村各戶,連夜把參與盜礦的人抓了起來,刻不容緩。
  在徐階的政策影響下,各地各村紛紛效仿,興起了打擊礦盜的高潮,對這種特殊的群眾運動,當地官員個個目瞪口呆、束手無策。礦盜幹不下去,只好走人,危害當地十余年的禍患就此解除。
  徐階終於成功了,他沒有死守所謂的絕對道德,用利益打倒了利益。但當他將所有內情坦誠相告的時候,壹位隨從卻十分不以為然,憤然而起,指責徐階的處理方式是耍滑頭、搞妥協。
  “是的,這是妥協,”徐階平靜地回答道,“但我贏了。”
  經歷了艱辛的歷練,徐階終於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也徹底領悟了心學的含義和聶豹留給他的那個秘訣。
  “知行合壹,我想我已經明白了。”徐階註視著當年他來時的方向,作出了這個自信的回答。
  嘉靖十三年(1534),徐階終於熬出了頭,他因政績優秀,被提任為湖廣黃州(今湖北黃岡)同知,可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他還沒來得及赴任,就又得到消息——他再次被提升,改任浙江學政。
  在浙江幹了三年教育工作後,徐階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轉機,這壹次他的職位是江西按察副使。
  作為江西的高級官員,徐階再也不用每天爬山溝、深夜翻檔案了,但是麻煩還是找到了他的門上。
  壹天,他家的門衛突然前來通報,說有壹個人想見他,徐階還以為有何冤情,便同意了。
  可是這位仁兄進來之後,既不哭也不鬧,卻直截了當地向徐階表示,自己積極肯幹,要求進步,通俗點兒說,就是想升官。
  徐階笑了,他從未見過如此莫名其妙的人,妳說升官就升官?憑什麽?可是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因為這位找上門來的人說出了他如此自信的理由:
  我是夏首輔的親戚。
  這實在是個很合理的理由,也十分正常,提拔夏言的親戚,夏言自然也會提拔自己,公平交易,符合市場規律。而已經學會變通的徐階似乎沒有理由拒絕。
  然而他拒絕了,留下壹句話後,他把這個人趕出了家門。
  “我到此為官,是來管束妳們(爾曹屬我誨),不是濫用職權,謀求晉升的!”
  這位仁兄灰頭土臉地走了,自然不肯甘休,馬上給夏言寫信痛罵徐階,還四處揚言,要給徐階好看。
  徐階聽到了風聲,卻壹點兒都不以為意,不理不睬,只當是沒聽見。
  這是壹個意味深長的事件,歷經磨難,懂得變通的徐階已然成為了壹個熟悉官場規則的人,他很清楚,討好夏言能給自己帶來什麽,但他卻堅定地回絕了。
  在很早以前,徐階曾決心做壹個正直的人,匡扶社稷,為國盡忠,許多年過去了,他受到過無數打擊,經歷了很多痛苦,卻從未背叛過自己的初衷。
  事實證明,他始終是壹個堅持原則的人,是壹個了不起的人。
  嘉靖十八年(1539),堅持原則的徐階遇上了堅持原則的夏言,於是他又壹次得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在外歷練八年之後,他即將踏上回京的道路。
  壹般來說,大興土木搞工程是當官拿回扣發財的不二法門,所以凡有修理河道、建築糧倉之類的項目,各級官員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徐階大概是唯壹的例外。
  但在他即將離開的時候,卻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壹個類似的要求——修建壹個祠堂。
  祠堂壹般都是用來紀念某人的,可讓經辦官員驚訝的是,徐階所要紀念的這個人,既不是他的朋友,更不是他的親屬,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見過這個人。
  “此人是我的老師。”徐階這樣回答旁人的疑問。
  於是在王守仁祠堂建成的那天,徐階親自到訪,在眾人詫異的眼光中,他整肅衣冠,向這位偉大的先輩跪拜行禮:
  “我曾隨文蔚(聶豹字文蔚)公習閣下之道,磨礪十年方有所悟,雖未能相見,實為再傳弟子,師恩無以為報,唯牢記良知之學,報國濟民,匡扶正道,誓死不忘!”
  拜別了這位素未謀面的導師,徐階踏上了返京之路。
  近十年的磨礪與歷練,那個不諳世事的青年翰林,已然變成了壹個工於心計、老謀深算的官場老手。
  但這並不是徐階的唯壹收獲,更重要的是,他終於領悟了所謂光明之學的真意。
  領教了黑暗中的掙紮、沈浮,天真幼稚的徐階終於回到了真實的世界——壹個醜惡現實的社會,但耐人尋味的是,那門追求光明的奇特心學正是誕生於這黑暗的世界中,倔犟地閃耀著自己的光芒。而創立者王守仁先生壹生飽經風雨坎坷,卻懷著壹顆光明之心死去。
  因為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縱使執著、縱使頑強,卻依然是軟弱的。他們並不明白,在這世上,很多事情妳可以不理解,卻必須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汙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背負著黑暗活下去吧,徐階,堅持下去,妳會找到光明的。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